刘孜登意大利知名设计杂志:为设计寻觅情感的出口

13.03.2015  18:48

刘孜的设计不是别人给予的,

也不是由别人来界定的,

而是由她的生活所给出的答案。

设计对她而言最大的成功是其内心的成长,

以及能够平衡与所有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些年来,她最大的成功就是心态的转变,

并学会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近日,世界权威设计杂志interni中文版,特别策划“她设计“专题,关注现代著名的女性设计师,演员刘孜与扎哈.哈迪德、陈漫等女性设计师,共同登刊。

演员、主持人、公益大使、跨界设计师、策展人,刘孜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可以让我去定义。但我更愿意去探究刘孜作为女人对于没的认知与态度。屏幕上的她美丽动人;屏幕之外,她更关注生活品调与生活质量,“身边演艺圈的好友要是谁家想装修,都会和我联系,让我给出谋划策。”从这一点来看,对于设计之美,相比刘孜有着她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问刘孜为何对设计如此感兴趣,她的回答很简单,“这是一个家庭氛围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父亲对生活的热爱给刘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喜欢做饭、画油画,精于做根雕,就连家里请客吃饭,父亲都会亲自雕刻一些萝卜花来装点美食。父亲的做法让刘孜想要与大自然走的更近一些。她认为,当心灵不再被束缚的时候,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区追求和表达快乐,就可以更好地感知与审视身边的一切美好。

最初与设计品的邂逅要追溯到刘孜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那时她曾当过背包客,常常去国外旅行。每当她的外面看到一些功能和美观兼具的设计类产品时,只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她总会把它们带回国。走过那么多国家,渐渐地,她开始对不太一样的建筑产生了兴趣,甚至冒出了在现在看到都会让人觉得略显棘手的想法:开设一家以贩售设计产品为主的买手店。“买手”,在如今的国内看来,虽说是时尚潮流的前沿职业,但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还是一个颇为大胆的构想。

最美美不过想象。当你把美好的东西放在脑子里是会激发行动力的。200年,当一切条件略显成熟的时候,刘孜便将Kartell引入国内,在北京落户了其实体店面。她想把国外的好东西带回来与国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没有过多的思考,带着这样的想法,凭借一段视频,只身前往了意大利,去会见Kartell的品牌继承人。

我不太懂商业谈判,我只是把自己之前拍的一个纪录片放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我很想去做这个事情。”这段往事对刘孜而言依然历历在目。

纪录片的内容是什么,是你从业生涯的记录还是别的?”我很好奇。

不是,里面没有我从业生涯的记录,只要是我对北京家居市场的分析,和我对这个品牌的热爱,还有就是我觉得应该把店开在哪里。我自己同时做了配乐,甚至还配了旁白和中英文的字幕。

那他们对这个视频的反响怎样?

他们之前并没有见过像我这样的想做代理的人,觉得挺奇怪的。可能当时在他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很奇怪却又很可爱的、想要拿到代理权的人。但对我来说,我当时并没有想它今后的经营模式,只觉得终于见到了他们,所以就好像不管他们说什么我都可以接受。

又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要找一个出口来宣泄。身边的朋友认为刘孜跨界做Kartell的跨度有些大,但她却不以为然。2008年至2009年,她开始代理Kartell,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在那个领域里,她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谈,从选址、招聘,再到进出口,这一切对刘孜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把品牌带回国以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推广和传播,除了投广告,她还选择了其他的宣传方式,策展便是其中的一项。

出于热爱,刘孜希望每次的策展都用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展示产品的设计感,而非简单地将产品无休止的罗列。她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名为“秘密花园”的展览,当时,国内还没出现过这种形式的陈列。她在室内空间做了一个都市绿洲,草坪、绿植和陶瓷以最自然的状态组合成了一个花园。虽然包豪斯对刘孜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但她却认为,现代人除了对产品功能型的需求以外,更多地还是希望这些产品能和使用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

在她来看,不同的风格并不是在产品制作时就形成的,而是制作出来后需要大众对其下一个定义。“秘密花园”是她为自己设计的,也是对与她有着同样困扰的人群的一次救赎。刘孜想要让参观者通过这个展览思考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换个角度审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陶瓷品。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高低,虽然产量在全国范围来说不是最高的,但当地的制作工艺在刘孜看来是最好的。瓷器是东方的表达,但刘孜想要非常简约的,她想更多的体现出产品的线条,还要有很多的可塑性,因此诞生了最新的产品“福尔摩斯”套壶系列。

壶名为“福尔摩斯”,是因为它看起来比较轻松,线条简洁。最初给它起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外形,因为所有人看到之后都对刘孜说这个壶像福尔摩斯。于是,她给产品设计了很多的场景:在伦敦的地铁里,它在窥视着一个可疑的人;或是在一个地下通道里;又或是在荒无人烟的野外等等。对别人而言,它或许是福尔摩斯。但刘孜只把它看做是一个可爱的小人儿,它的心里有秘密,对世界也充满了好奇。也许这就是刘孜童心未泯的体现吧。

婚后的刘孜其实早已显露她在设计领域的才华,早先的瑜伽馆和M+Café两个项目就是她帮助先生完成的。当施工队把室内改造完成后,她就开始参与了室内的设计与陈列工作。其实在做瑜伽馆的时候,刘孜对自己的评价是,当时她的心态还比较年轻,而且还特别追崇“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过在她有了孩子后,却在M+Café项目的细节中展现出特别多柔软的东西,这两种风格的对比性也非常突出。

如今回想当年做瑜伽馆的日子,她仍旧颇为得意。10米高的天光大教室,她硬是依照个人的意愿保留了原本的调高。当然把空间格成两层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空间,对运营来说会有更多收益,但刘孜觉得这是对建筑本身的一种人为破坏。当时她去义乌找了一万多颗珠子,找工人穿好,挂在天花板上。晚上,大家在室内会误以为是星空;而白天,光影会透过珠子投射到墙壁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最后,当我问刘孜对设计的理解时,她的回答很直白,却也很打动我:

“我觉得设计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设计更加了解了自己,这让我不容易被别的东西所影响。做设计和做演员不太一样,虽然都需要和自己对话,但这种对话是不一样的,它让我更欣喜。

“设计让我感觉它是能够被掌控的,虽然进展很慢,但我每天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这就是设计教会我的事情。

“现在人的心态我曾经也有过,代理Kartell就是我想要解决自己心态的一个出口,做演员会有一般人普通拥有的焦虑心态,所以我就想找到一个出口解决这个问题。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我才能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付诸行动。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不务正业,也觉得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是不会成功的,但我的成功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由别人界定的,而是我的生活给我的答案。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内心的成长,还有内心能够平衡和所有事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