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不是“是与非”的选择

19.06.2015  23:01

  前天中午,在宁波江北中马派出所附近,运管执法人员现场查处一辆涉嫌非法营运的滴滴专车。专车司机质疑运管钓鱼执法,网上发信息求援。没过一会,众多滴滴专车司机赶到现场聚集。另一边,出租车司机得知运管查处滴滴专车受阻后,也纷纷自发赶到事发地点,甚至拿出做好的纸片,声援运管查处滴滴专车,为其点赞。为此,新马路交通一度瘫痪。(6月17日 《现代金报》)

  宁波马路上一场执法行为,因为“新生代”专车和“传统派”出租车对峙的架势,最终演变成“楚汉之争”式对决,如此泾渭分明的画面,戏剧而又可悲。戏剧的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悲的是,对决之后,无胜负结果。然而,这样的画面最近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已上演多场,留下的是出租车市场改革无尽的思考。

  出租车市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被称为“非公益性的公交方式”。由于其公益性不像公交车那样如此显著,出租车的运营完全由市场机制主导,但因其属于公交范畴,政府为该行业筑好了“围墙”,要想进入该行业,就得跨过购买出租车执照、交份子钱等等各种门槛。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影响,出租车市场在渐渐发生改变,之前靠行政手段筑好的“围墙”,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轻易翻越。固步自封的维护“墙内”既得利益,只会让翻越“围墙”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论述,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必须要改变生产关系,否则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出租车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打了一剂“催产针”,只有顺势顺时改革,才能避免无序化发展。

  无论是滴滴专车还是uber等用车平台,犹如当年的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将线下市场转移到了线上平台。对于淘宝等网络消费平台,消费者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信任,再到现在的依赖。实体经销商对于网络购物平台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鄙夷,到后来的默认,再到现在的加入。网络购物平台的演变历程,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市场“无形的手”资源配置的结果,也是出租车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参考。

  出租车改革,不是传统出租车与新兴专车之间“是与非”、“白与黑”的选择,而是“与时俱进”与“固步自封”之间的考量。

  作者:郭晓伟

(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