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变化反常将如何影响农业

10.02.2015  18:11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通常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值先降后升,但2013/2014年冬季却与之相反,先升后降。无独有偶的是,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又出现了类似的反常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因应是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以来,虽年平均气温增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可在其四季表现上,冬季不少地方增温明显,夏季却增温迟钝。这是因为,气候变暖并不只是线性的表述。由于形成或影响气候变化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三个因素中,前两者在我国冬、夏季是有较大差异的。热量的增加使我国夏季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压,对流不稳定降水趋向易发;冬季增温是因为季风水汽严重不足,使人感到干暖。冬季导致大气不稳定的热量与水汽量,远不及夏季,影响冬季天气的系统不如夏季强大;同时,气候变暖的渐进性与全球对温室效应在不同下垫面的响应以及反馈机制复杂。这种“较劲”的结果,使得气象要素值变率增大,使得随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容易出现。去冬今春的气温变化轨迹,就是一种异常表现。
      这种冬季气温的反常是否会给我国区域农业带来危害呢? 去年元月过暖,对越冬作物带来不利影响,给油菜、小麦造成了冻害,特别是油菜,有的裂薹现象严重,致使第一分枝发育不良,而后结荚数、籽粒数都减少;部分过早拔节的小麦幼穗发育不良,对穗粒数或育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大麦已处于孕穗期,对低温的抵抗力明显减弱。同时,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菌孢子与虫卵安全越冬,易引发病虫害。
      假定今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小麦等越冬作物可能无休眠期,春性品种可免遭极端低温冻害,使分蘖较多,营养生长体增大而提前拔节,在冬时较低的积温环境下,幼穗发育较充分(时间拉长),有利于多穗、多粒大穗的形成,只要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就有利于高产。但是,这种情形同样会有利于病菌孢子、虫卵甚至害虫的安全越冬。同时,暖冬后易出现“倒春寒”,引起早稻、棉花烂秧死苗……
      与此同时,这类冬季气温变化的“个性化”,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时间“长河”中,前期(上游)与后期(下游)往往是会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对应或韵律关系。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在跟踪其轨迹时发现,2014年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出现了“凉夏”现象。荆州市中稻虽未遭遇高温危害,但在部分中稻抽穗杨花期受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3℃的低温影响。这种较低温与高湿天气,还往往使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等严重或偏重发生。
      为了更好地应对暖冬或是凉夏,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应强化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