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已进入“常态”

01.12.2015  12:51

  11月28日,第25场中央公车拍卖在北京落槌,上拍的170辆公车中仅3辆流拍,总成交价1012.6万元,溢价率为61.6%。

  此次拍卖是迄今为止单场参拍车型和数量最多的一场。尽管数量多、品种多,但购买者“趋之若鹜”的热情却不再现,公车拍卖也不再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公车拍卖渐入常态化,竞拍者已趋于理性,是导致‘降温’的主要原因。”一位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解释道。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峰表示:“公车拍卖的初衷之一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特权,防止官员搞特殊化。公车拍卖的一项突破在于信息公开,实现拍卖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从今年1月25日的首场公开拍卖至今,中央公车拍卖已经举办了25场,共成交2571辆公车,总成交额逾1.49亿元。

  与公车拍卖“常态化”相对应的,是不断加速的各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程。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不久前表示,去年公车改革方案出台以来,总体进展顺利,节支效果好于预期。中央国家机关140个参改单位公车改革已全面完成,已取消车辆3868辆,而且都已经规范处置,收入已经上交国库。

  在经济学家贾康看来,公车改革在减少行政开支方面具有“N次减支”效应。最直接的就是减少了今后在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

  据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中央本级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比上年下降16.2%。

  尽管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地方车改难度远远高于中央,但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初,29个省区市已上报车改方案,其中27个省区市已经得到批复。根据已经批复和27个省区市统计,车改的公务人员涉及772.9万人,改革前公车总数是163.3万辆,取消73.9万辆,压减比例达到45.22%。同时需要安置人员56.9万人。

  陕西是第一个推出公车改革方案的省份。该省规定,取消公车后,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分为7档,正厅局级每人每月补贴1690元;科级以下每人每月补贴550元。取消的车辆要采取强制报废和向社会公开拍卖等方式,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陕西还率先在省级机关的公车处置中,尝试利用淘宝网竞拍的方式拍卖公车。今年4月,陕西省级机关首批109辆公车网拍落下帷幕,不仅无一流拍,且总体增值率达到109.95%。

  广西公车改革方案要求,按照先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顺序,分级分类推进,改革后全区总体和自治区本级节支率要达到7%,市县总体要有节支。在交通补贴方面,广西执行公务交通补贴参照中央、国家机关标准上浮150%的政策,规定标准上限为:厅级1950元/月,处级1200元/月,科级750元/月,科员及以下650元/月。

  根据山东的公车改革方案,全省将减少公车62412辆,压减率达50%以上。江西省则明确,除特殊用车外,保留的公车号牌统一变更为尾号为G专用号段;取消的公车采取车、牌分离方式公开拍卖,处置收入抵扣相关税费后,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另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车改已经启动,中央企业和事业单位车改方案正抓紧制定,即将出台。

  可以说,公务用车改革已经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