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公交司机南下致富回湖大设“维平助学金”

22.12.2015  12:39

      他在武汉开了12年的公交车,上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成为千万富翁,过惯苦日子的他如今仍脚穿60元的运动鞋,却舍得花近百万元资助贫困学子。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湖北大学见到了“维平助学金”设立人——58岁的童维平。
      黝黑的皮肤,一件旧外套,一条老式西裤,初见童维平,他的打扮就像一位朴实的工人。2009年,童维平已移民加拿大,此次回国的目的之一是到湖大发放第14届“维平助学金”。

      穷则思变 公交司机南下打工
      童维平是武汉新洲人,1980年开始在武汉当公交司机,开过9路、10路公交车。在武汉公共汽车公司二厂,童维平“小有名气”,他爱钻研,集团汽车修理、节油等竞赛,逢赛必赢。
      “那时太穷了。”童维平说,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让他和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有一次,跟他搭档的售票员请了半天假,陪妻子看病。童维平驾着公交车正好看见这个小伙子扶着妻子从协和医院出来,伸手拦了一辆三轮车。这一刻童维平当真受了“刺激”:“连我的售票员都坐得起三轮车,我却坐不起。”时年35岁的他决定“脱贫致富”,一定要用双手改变家人的生活。
      1992年,他找亲戚借了300元路费坐火车南下。到达深圳后,他手上只剩40元,买了两提荔枝送给工作介绍人,开始在蛇口港跑运输,第一餐饭还是向运输公司“预支”的。
      脑袋灵光 奋斗15年成千万富翁
      虽然只是在码头跑运输,但童维平明显与其他司机不一样。他脑筋“灵光”,留意各个码头的轮船都运些什么物资,一旦哪家工厂的材料不够了,他立即帮对方找来货源,为自己“揽活”。不到两年时间,“湖北童”成了运输公司里响当当的人物。
      1994年,童维平在跑运输的过程中认识了肇庆一采石场的老板,他最初帮这个老板搞运输,后来还帮忙开采和销售,积累了一笔“原始资本”。2002年,采石场经营不善,老板决定对外投标,已经熟悉采石场运作的童维平通过竞标承包了下来,自己当起老板。
      童维平一改以往的开采、经营模式。采石场就像一个口宽底窄的大铁锅,采石车需沿着螺旋式的道路自下向上运输。只有高中文化的童维平却利用数学知识从采石场旁边另开了一条路,扩大采石范围,缩短运输路线,利润大大提高。仅仅五年时间,童维平就从一个货车司机变成身价千万的富翁。
      对自己抠门 对学生大方
      2002年,童维平的小学同学、湖大生科院教授陈建到广东出差,顺便看望童维平。生意有点起色的童维平向陈建表示,想做点公益帮助别人。陈建说,大学里有很多贫困生连饭都吃不饱,童维平当即决定,“为这些孩子做点事”。
      那时起,童维平每年在生科院新生中确定几名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持续4年。这件事只有生科院的少数老师知道,童维平坚持不宣传。有一次学校让受助学生写感谢信给他,他坚决拒绝,“我不想给学生造成任何压力,希望我的帮助就像春风一样,吹过就算了。”
      2002年至今,“维平助学金”已连续颁发14届,总资助人数62人,资助金额近80万。此前他还曾在广东资助某小学,资助金加起来近百万。
      此次回国,童维平脚上的一双鞋破旧不堪,他跑进商场想买一双鞋,可一听售货员说要上千元,他咋舌离开了。他又到街边的专卖店一问,一双鞋要三四百元,他摆摆手还是没买,最后在汉口王家巷的街边买了双60元的球鞋。跟他一同回国的一双儿女,弟弟身上穿的裤子还是姐姐穿过的,被童维平亲手改小一点再给弟弟穿。
      熟悉他的陈建教授说,“别看他是富人,但家里洗澡的水都不直接泼掉,还要再次利用。”采访结束,已近下午1时,童维平坚持不吃学校一餐饭,告别老师,他拉着孩子去学校对面的街边小店就餐。

      对话>>> 
      记者:为什么想要做慈善?
      童维平:我身边有很多大老板,发达之后生活奢靡,我觉得钱与其这样花掉,不如拿来帮助他人。学生是教育之本,帮助他们能提高国民素质。
      记者:为什么生活这么节省? 
      童维平:有些人很注重穿着,衣服动辄几千上万,但我觉得这样很肤浅,没有必要。如果我不坚持现在的生活方式,早晚也会坐吃山空,就不能做公益了。
      记者:资助学生会影响生活吗?
      童维平:不会,目前还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如果我承受不了了,会提前两年告诉学校。
      受助学生送贺卡给童维平(右二)    通讯员肖睿弘 摄

原文链接: http://cjrb.cjn.cn/html/2015-12/21/content_549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