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现场会交流发言材料

12.01.2016  02:47

   

强化管理重效能为农服务树形象

保康县在2009年底就已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257个,实现了村村“全覆盖”。2013年,又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改建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社,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改造升级,规范平台建设

2013年,全省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现场会之后,我社高度重视。一是迅速组建工作专班,调查摸底。深入到城关、马良、歇马等乡镇进行调研,对村级综合服务社推行合作制,实现便民、惠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征求了综合服务社业主、村支两委以及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改造升级规划,因地制宜选择交通便利、居民集中、与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改造升级对象,同时要求有宽带,业主能操作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二是共同协作改造升级。积极与省裕农公司接洽,组织了两个专班全程配合省裕农公司,到各村级综合服务社安装POS机34台,打印机、扫描仪及软件设备17套,并对业主进行操作培训,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服务社都能正常开展电子业务。截至目前,仅通信费缴纳就突破55万元。

二、强化科学管理,提升运行质量

在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提档升级过程中,注重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一是加强配送,突出连锁经营。通过筹集资金、开放办社、联大靠强等形式,巩固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药品4个商品配送中心,并在马良、后坪、歇马、寺坪等乡镇兴建农资配送站,集中力量抓好商品配送,切实提高商品配送率。宏达商场、农丰化肥公司、银花烟花爆竹公司等龙头企业分别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签订商品配送协议,实行经营一体、利益共享。在经营上实行配送制后,各村级综合服务社业主一致叫好,大家都说:“过去进货关上门、跑半天、多花钱,现在进货坐门口、等下货、少花钱。”二是加强考核,实行硬帐硬结。将村级综合服务社规范发展纳入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年度目标业绩考核范畴,实行台账管理,明确目标,跟踪督导,半年通报,年终严格考评。对完成改建任务的基层社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对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社,由龙头企业按实际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给予返利;对超额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另外增加返利标准;对未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按实际比例给予返利。近年来,由银花、农丰等“新网工程”龙头企业兑现返利达27.5万元,村级综合服务社向客户返利近20万元,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加强监督,搞好跟踪服务。通过网上交易平台监测村级综合服务社网上交易情况,掌握动态,加强沟通,并到现场进行指导,对他们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裕农公司反馈情况,请他们帮助解决。

三、充分发挥效能,服务基层群众

坚持以村支“两委”为依托,以综合服务社业主为主体,把村级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供销社的流通优势、信息优势以及技术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协调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与村级综合服务社有效对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一是开展信息指导。积极为农民收集、反馈市场信息、销售动态,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确定生产规模,做到有计划生产。歇马镇49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与沮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系,为菇农提供原辅材料、技术指导、回收产品服务,年发展袋料香菇800万袋,网络菇农2300户,组织供应麸皮400多吨、菌袋24吨、菌种200多吨、农膜15吨、机械设备100多台、消毒药品40万元,推动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二是开展互助合作。通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使农户实现资金、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难题。康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了3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社40多台农用车辆,把农民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送下乡、到农户,把农副产品收起来、销出去,服务基层网点,方便农民群众。西坪村综合服务社投资5万多元,购置2台收割机,在小麦、水稻收割期间,日夜奔忙在田野上,帮助本村及周边村民收割小麦、水稻,赢得了好评。三是开展特色服务。全县村级综合服务社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形式,增加了劳动就业、保险代理、福利彩票、职业介绍、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实现了由单一的购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部分村级综合服务社在搞好农资、日用品销售和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对建房用户低价出租各类工具、用具,对操办“红白事”的农户出租全套餐具和桌凳,还与农民开展用农副产品兑换生产生活用品等项目服务。店垭垭子口村综合服务社抓住修建高速公路这一机遇,扩大经营品种,延长营业时间,还与信息网络接轨增加了快递业务,月销售额达2万多元。截止2013年底,全县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劳务输出、科普服务等各种信息2800多期(次),代办流动人口证、计划生育证675个,提供取现和存款158.5万元。全县村级综合服务社不仅为当地群众切实解决了实际困难,而且在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康县社)

 

 

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

筑牢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

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到2013年底,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到157家,为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整合资源,在建设中寻求合作途径

省、市委组织部和省、市社联合下发《关于依托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的通知》后,区社及时向区委组织部汇报,主动争取区委组织部的领导,与村“两委”进行沟通,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创建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同时,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主阵地,开展电信充值、公用电话代理等,搞好公益性服务,实现“一网多用”功能。

二、坚持标准,在发展中致力规范完善

区社严格按照省社印发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标准》要求执行。一是科学选址。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坚持以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商务、事务、服务活动;同时,结合当地村庄布局,部分村级综合服务社选点布局在农民居住集中的中心村庄,或临近村委会办公场所,由供销社、村委会、经营业主共同建设。二是明确标识。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都按要求悬挂“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标识,并与业主协议约定标识牌的使用权责,禁止随意更换。三是确定服务项目。一般村级综合服务社做到“一社两店”,即有便民商店或超市,负责提供日常消费品;有农资商品经营店,经营各类农资商品。部分村级综合服务社还打造便民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话费充值、新农保等代理性服务;有的村级综合服务社还设有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点,根据当地种植特色开展农副产品收购和加工业务。奓山街供销社主动参与标准化建设,指导村级综合服务社开展好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帮助改善社容社貌,整治环境卫生,配齐硬件设施。并制定回访制度,定期深入村级综合服务社了解运行情况,密切与经营业主的联系,使一批村级综合服务社在发展中得到规范和完善,涌现出一致、关山、友爱等服务热情、经营规范、农民满意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区社历来重视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制度管理,在健全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现在,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都达到“五有”的要求,做到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统一制定的服务公约、有商品明码标价牌、有商品销售台帐、有公益性服务台帐,“五有”制度均上墙公示,接受农民的监督。同时坚持开展培训制度,每年组织一次经营业主培训,帮助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完善商品质量检验制度,督促村级综合服务社严格执行商品准入、质量追溯及问题商品无条件退换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近几年来,供销社为主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未发生一例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农害农事件,被广大农民誉为“放心服务社”。

为确保村级综合服务社日常消费品、农资商品配送达标,区社相继成立了日用品和农资商品配送中心,并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签订加盟协议,明确日常消费品配送率达50%以上,农资商品配送率达70%以上。由于开展配送服务,实行连锁经营,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经营业务有了保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因地制宜,在巩固中创新服务方式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由点到面、由内地到边远湖区,制定“一社一品、一社多品”的品牌战略,因地制宜指导村级综合服务社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功能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各综合服务社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推出各自的服务品牌,彰显为农服务的魅力。奓山街友爱村综合服务社注重公益性服务,积极与邮政部门联手,创办邮政服务站,代理邮件收发、报刊投递、手机充值、电费收缴等业务,后与街道民政部门合作,代发80岁以上老人国家补贴金,使老人足不出村享受便捷的服务。玉贤镇前进村级综合服务社是由农资农家店改造升级为综合服务社的,经营的日用消费品品种齐全,涉及生活必需品和针头线脑;经营的农资商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小型农械及铁锹、扫帚,甚至连农民收捆稻谷、小麦用的草要子也成为商品上柜销售。奓山街三店村综合服务社经营业主吴克芳,除经营农资商品、日用生活品外,还投资4万余元购置一套米面饲料加工设备,把送肥下乡与收购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融为一体,综合服务。对购买化肥资金困难的农户,吴克芳先送化肥,然后按化肥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农产品,以物抵现,解决了困难农户的危难之急。他采取置换的方式,每年收购当地农民稻谷、小麦、玉米2万余斤,加工后投放市场。

各具特色的品牌,真心实意的服务,有力地助推了村级综合服务社健康发展,提升了形象,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赞誉。市区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各具特色”的新闻,称赞村级综合服务社“一抹带十杂,服务到了家!”(蔡甸区社)

 

 

抢抓政策机遇 

借势借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近年来,赤壁市社把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供销社工作的重头戏,截止2013年底,共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226家(其中改造升级40家),实现了村级服务网络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争取政策,强力推进

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多方参与。我们借势借力,提请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层面强力推进。一是纳入目标考核体系。2009年至2011年市政府连续三年都将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明确指定由供销社承办,2012年至2013年又将其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二是健全了领导体系。在2010年,我市就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供销社成立了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督办全市综合服务社建设,各乡镇相应成立了协调工作专班,形成了市、镇(乡)、村三级创建组织体系。2013年省供销总社下达我市新建10家、改造升级4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组长、14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赤壁市村级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专题研究筛选和拟定新建和改造升级名单,并全程指导此项工作。三是出台了政策支持。近几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组织部主要领导多次到供销社调研,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在支持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解决工作经费、处理遗留问题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间,市委办出台了《赤壁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建方案》,市委组织部和供销社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意见》。四是提供了资金扶持。2009年至2014年,市财政对每个验收合格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拨付5000元的配套资金,另外每年还拨付一定的工作经费,极大地支持了我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

二、合理布局,科学建设

在制定方案时,采取分步走和分类建设的办法,首先在沿107国道、赤壁旅游快速通道路边店、人群密集、交通发达的行政大村,作为亮点工程优先建设。如在温泉、茅山、中伙、腊里山、双丘等地,投资多在5万元以上,此类社建设数量占20%。然后是选择人口相对集中、需求量中等的行政村重点建设,投资在2至3万元,此类社占45%左右。再次是对交通相对滞后、人口居住分散的自然村,本着方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的要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身建设。

三、拓展经营,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社的显著特色是“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在创建过程中,坚持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结合。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千方百计尽量提供什么。一是开展“二连一代”(连锁配送、连锁经营、总代理)。首先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签订商品配送协议,以瑞丰农资配送中心、东方超市消费品配送中心、烟花爆竹经销中心为载体,积极组织适销对路商品开展配送业务。二是根据当地实际灵活开展多种形式服务业务,如代办、代购、代销、代管、换购、订购、拆零销售等,尽量满足农民需求。在村民需求大的地方,还开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具租赁修理、家用电器修理、报刊杂志图书借阅、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其他方面的服务。三是无偿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和种植、养殖技术信息等。

四、搭建平台,提档升级

在建设模式上,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由供销社、村委会、经营业主共同推进集党务、村务、服务、商务、事务“五务一体”的党群活动中心建设。公益性服务由村“两委”确定,受综合服务社理事长管理和指导,经营性服务按照“谁出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供销社与村委会、经营业主签订加盟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供销社承担综合服务社商品配送,标牌、标识制作,适当免费提供所需货架。为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特邀请省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开设知识讲座,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化肥、农药、种子等涉农商品知识、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及网上便民服务平台操作技能等。

在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上,着力构建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同时,积极争取赤壁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五个功能”试点的机遇,将平台信息融入到市“五个功能”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努力提升赤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得到了省委组织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新建和改造升级的村级综合服务社网上便民服务平台,不仅可以进行电信、联通、移动话费充值、网上技术咨询、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而且还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代缴代收保险、水电费,代办新农合等,既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又把赤壁品牌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推出山村,实现了双赢。(赤壁市社)

 

 

夯实基层经营网络  共享惠民便民成果

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体系完整、网络遍及城乡、联系农民紧密的优势,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建工作,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230家。特别是我们结合潜江实际,大力推进产权式服务社及永久固定标识牌建设,增加了信息化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供销社的社会形象、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湖北卫视湖北新闻栏目都相继报道了潜江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开展为农服务的具体做法和相关经验。

一、开放办社,巩固为农服务阵地

      我们确立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原则,鼓励龙头企业、个体经营户、农产品经纪人等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经营活动,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吸纳成为我们的经营网点,筑牢了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龙湾供销社与龙湾镇龙新村、枝江三宁化肥厂三方合作,共同创建了龙湾镇龙新村级综合服务社,通过发放惠农卡、建立社员信息档案,为农民宣传农资经营政策,推广农技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种田。在经营上,社员们只要使用了惠农卡,就会享受进价优惠和送货上门的服务,既保证了商品质量,又减少了购货成本。近三年,先后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张金、老新、高石碑、浩口等基层社投入160万元创建了10家产权式综合服务社,其中供发农资公司(市社全资企业)投入60万元。通过改善硬件设施,统一标识牌制作,提高供销社的品牌形象。各产权式综合服务社都配备了电脑及多功能POS机,柜台为开放式超市货架,商品明码实价,质量可靠,诚信经营,村民一进店就能感受到良好的购物环境和优质的售货服务。

      二、整合资源,完善为农服务功能

      我们积极与农村社区合作,坚持依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综合服务社。在功能定位上实行村务、商务、服务“三统一”;在服务内容上,坚持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代理性服务“三结合”;在运行机制上,着力抓好“三项制度”:一是组织上实行成员制,每个村级综合服务社都设立了理事会,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理事长,吸收有关经营业主成为理事会成员。村级综合服务社同时也是市供销社的成员社,接受市供销社的指导。二是在经营上实行商品配送制。通过签订商品配送协议,委托龙头企业或个体经营大户为村级综合服务社提供农资、日用消费品等商品配送服务。三是在服务上实行合作制,由供销社与劳动、民政、科技、农技、医疗、邮政、保险、通讯、文化等涉农主体签订合作协议,委托村级综合服务社开展多种代理服务,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一网多用”。张金镇铁匠沟综合服务社开通了网上便民服务,为农民提供了网上飞机票、火车票代售,话费充值,新农保等代理性服务;并通过LED电子屏及时发布农资技术、农产品行情、农民工招聘培训、再生资源等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实用信息,成为了村民解决衣食住行事务的好去处。熊口镇庆丰村综合服务社通过开展黄鳝、龙虾、水稻、棉花、黄豆、菜籽等农副产品收购业务,2013年实现购销总额1500多万元,其中水产品收购就高达800多万元,销往了上海、重庆、杭州、苏州等地,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卖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便民惠民,共享为农服务成果

      在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之初,我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将供销社与村级综合服务社及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我们采取发放“购物优惠券”的方式,吸引农民加入村级综合服务社;2010年村级综合服务社配置了电子显示屏和电脑,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开始为社员发放“购物积分卡”和“惠农凭证”,推行磁卡结算和积分返利办法,这就是如今村级综合服务社实现合作制的雏形。2012年合作制推行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惠农便民措施,改进了商品优惠和返利结算办法,推行了二次返利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提供了产品推介、送货上门、技术指导、信息宣传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围绕综合做文章,不断扩展公益性服务和代理性服务项目,让农民足不出村就享受到便利、快捷的服务,使他们充分信任服务社,信任供销社。高石碑镇何湾村综合服务社连续三年在夏收夏种之际,举行农资销售返利活动,累计返利资金24.3万元,其中2013年的返利活动反响最为强烈。市政府分管领导、市供销社及镇主要领导出席活动,市农资协会、山东史丹利集团等11省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到场助阵,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主持人主持活动,1000多名社员参加了购物兑奖返利,为3个千亩种植大户颁发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奖品,为800多名持卡社员进行了二次返利兑奖,现场返利金额9.8万元,当日农资销售达到10多万元。整个活动现场场面热闹,气氛活跃,连主持人都深有感触地说“消失多年的供销社又回来了!”。(潜江市社)

 

 

 

以协会为纽带以市场为抓手

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长效机制

近年以来,沙洋县供销社致力通过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建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购物环境,受到了各方好评。先后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36家,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8%;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所有村级综合服务社进行全面提档升级,选出180家服务社为合作单位,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标牌档次,规范制度、培训人员,使整个综合服务社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的做法是:

一、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强化经营业主管理

一是组建协会实施组织管理。县供销社倡议部分村级综合服务社业主联合发起,组建了沙洋县村级综合服务社业主协会,召开了会员大会。会上通过了章程,选出了协会领导成员,并进行了业务培训。协会每年组织活动2-3次,年底评选全县“10家金牌村级综合服务社”、“20名优秀业主”并授牌奖励。在商品采购中成立商品采购联盟,对服务社销量大的商品通过协会组织直接同生产厂家谈判,增强谈判的份量,效果很好。为业主搞好商品信息的收集、发布,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协调解决业主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还建立了业主QQ群,在网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可迅速传达到每个业主。

二是签订协议进行依法管理。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建时,县供销社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业主签定了五份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这五份协议分别是:县社、村委会、业主三方联合创办服务社协议;日用品配送协议;农资配送协议;烟花鞭炮配送协议;再生资源回收协议。这五份协议都是由县社或供销系统的龙头企业与业主签订,保障了合同的有效性、约束力,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三是健全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制定了《沙洋县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标准》、《沙洋县农村综合服务社升级考评细则》,实行“五有五统一”,做到管理制度、服务承诺、服务功能上墙壁公布,并经常检查督促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在利用网络管理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对已规划创建的村现有业主在网上进行公示,只要点击沙洋供销网综合服务社专栏就能查找到每个综合服务社的相关信息,包括店容店貌、所处位置及业主情况。在标牌制作上实行县供销社主体投资、永久享有产权的模式,业主不得擅自变动。按考评细则对全县已创建的236家村级综合服务社逐项现场评分,分值在85分以上的为合格,对在合格分数以下的业主坚决实行淘汰,全县共淘汰不合标准的综合服务社经营业主56家。

二、拓展市场资源,实现经营服务多赢多利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县供销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公益性服务政策资金12万元,用于补贴综合服务社公益性服务的支出。综合服务社在提档升级后不仅完善了农资、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产品收购、邮政电信、保险代理等服务,还拓展到文化娱乐健身、再生资源回收、农机修理、互联网信息查询、农家书屋图书阅览、计生服务等多功能服务,把综合服务社建成了农村商务、村务、服务“三务合一”的场所。其开展的公益性服务不仅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享便利,而且确实在配合村“两委会”做好农村基层工作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连锁经营抓配送。为提高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质量,增强经营服务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沙洋县社把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开展连锁配送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全县所有村级综合服务社与荆门东方百货、沙洋银花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沙洋县农资公司、沙洋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等龙头企业签订了配送合作协议。目前,烟花爆竹配送率100%,日用消费品、农资配送率达50%以上。

三是发挥网络作用,实现“社企”多羸。我们利用村综合服务社健全的销售网络,有效服务当地企业实现“社企”双羸。先后同本县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的产品通过村综合服务社网络销售,县供销社搞好协调服务,收取一定金额的服务费用,2013年共为10多家企业销售产品5682万元,收取服务费用12万元。同本地企业古福泉酒业公司、中国联通沙洋分公司合作,有偿利用标牌,在突出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主色调的基础上,为两企业做形象宣传,每年收取服务费用共7万元;同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保险代理业务。这些做法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企业占领了市场,供销社收到了效益,业主得到了实惠,真正实现了“社企”多羸。(沙洋县社)

 

 

突出自有产权建社  争创“十有”、“十星”服务

截止2013年,房县336个行政村已建成298家村级综合服务社,覆盖全县89%的行政村和社区,综合服务社已成为我县农村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供销服务“三农”的新平台,成为构建农村流通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一、主动汇报,争得支持

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做专题汇报,把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列为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党建和目标任务的考评内容进行考核;县委组织部和供销社联合下发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实施办法;县财政每年按照省、市验收的数量,每家综合服务社配套资金3000元,已累计投入近百万元。从组织层面和资金层面保障了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的全面实施和规范转型。

二、规划引领,合理布局

根据我县山大人稀、人口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我们突出以336个行政村为重点,围绕省政府提出建设的“竹房城镇带”、武神旅游路、209国道、315省道、县乡主干道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主,以住户相对集中、商贸流通相对活跃的自然村组为辅,规划布局综合服务社建设网点,形成了统筹兼顾、中长结合、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突出产权,形式多样

充分发挥我县15个乡镇供销社组织体系健全和经营阵地健全的优势,把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作为展示供销新形象、新平台来抓。投资近500万元,通过开发重建、改造升级等方式,发展建设了45家完全社有产权的综合服务社,平均每个乡镇供销社3家。同时,按照市场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农产品购销能人、个体经营户联建、加盟,形成了产权式为主,联建加盟为辅的多元化的综合服务社建设格局,保留巩固了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奠定了县级社振兴的基础。

四、规范升级,增强功能

随着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早期通过跑马圈地、抢滩布局建设的综合服务社,已不适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群众更加需要功能全、环境好、服务优的综合服务社。我们在抓好综合服务社覆盖率和生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功能,在突出日用百货、农资、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主营业务基础上,重点在“综合”服务上做文章,与移动、电信、联通、农行、保险、邮政、电力部门加强合作,开展“双代”业务,构筑一站式缴费服务平台,解决农民缴费不便问题;大力推进“农家书屋”、邮政“三农”服务进入综合服务社,拓展了服务空间;与湖北供销裕农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农副产品购销信息,建设“日用百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的信息化通道,通过湖北供销裕农网、LED滚动显示屏等发布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农资新肥料、新农具、新品种、新技术等农村综合物流信息。积极开展预约销售、预约收购、送货上门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服务社的服务功能,推进转型升级,把综合服务社逐步建成“网上便民服务中心”。

五、争创“十星”,强化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综合服务功能、水平及运营的综合效益,我们积极开展“十有”创“十星”活动,在综合服务社建设上做到“十有”: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参股、控股工商证明,有产权土地证明,有商品配送协议,有统一规格的永久性招牌,有“三农”服务手册,有购销和服务台帐,有便民超市,有农资放心店,有网上便民服务平台,有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点。在经营服务上创“十星”:服务星(服务热情、送货上门),销量星(经营面积、销量达标),卫生星(商品陈列合理、社容社貌整洁),管理星(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经营星(品种丰富、便民互利),价格星(明码标价、开架售货),质量星(商品质量安全、进货渠道可靠),敬业星(尽职尽责、便民利民),和谐星(遵守商业道德、维护综合服务社形象),法纪星(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如“星级综合服务社”之一的城关镇沙河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了一站式缴费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移动、联通话费充值、代收代发信件、信息发布、POS机刷卡结算、小型冷藏冷冻等10多种服务,其中免费开展代理移动、联通、电信、固话以及全国充值业务。该社仅年代发养老社保金就达30多万元,年代发低保金20多万元,年商品销售150万元,服务村民3680多人,深受当地政府的好评和当地群众欢迎。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服务社整体综合服务水平,巩固了供销事业发展的根基,达到了服务“三农”和展示供销新形象、新实力的目标。(房县供销社)

 

 

整合资源 强化服务 建强村级综合服务社

近年来,恩施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始终把供销社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鼓励和支持供销社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抓住机遇,通过“通村信息化便民利民”工程、“洁村惠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

一、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供销社很难高标准完成。我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有效地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共同推进的合力。一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供销社关于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的专题汇报,研究部署纳入政府工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市委书记、市长、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市长到村级综合服务社进行现场调研,给予支持和推动。二是主动取得组织部的支持。结合组织部门在全市开展的“群众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活动,我们主动请缨承担了商务便民工作,将裕农电商平台纳入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头道水、董家店等17个村(居)委会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安装使用。三是整合相关部门业务,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协调农行、邮储银行、信用社、电信、移动、联通、电力等单位,在村级综合服务社开通各自的业务,丰富便民服务内容。目前,全市所有建立裕农电商平台的网点均可以交纳电费、通讯费;农行、邮政银行、信用社分别在各自适合的网点开通了小额支付、小额取款业务。

二、整合项目资源,做实网络体系

市供销社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的投入力度,近两年来已在全市建起了168家服务社,覆盖率达81.6%。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创办新型庄稼医院2家,建设通村信息化商务服务平台93家。一是用好专项资金。上级拨付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我们做到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挪用,并通过实物补助的方式,全力推进通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制定了电子商务建设实施方案和2012—2015年发展规划。二是争取财政配套资金。为了把政府十件实事办好,争取市政府支持,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三是合理调配社有企业盈余。核定每年社有企业收益的30%用于补贴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近3年共投入资金50余万元。四是用活涉农项目资金。为让农民买到供销社提供的放心商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用于配送中心建设,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商品配送打好基础。2013年争取了50万元政府贴息周转金,今年又争取了200万元财政周转金。

三、整合企业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依托供销社社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与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紧密业务联系。一是依托裕农公司为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电子商务平台。凡是改建的村级综合服务社都安装了电商平台,没列入改建计划的,只要业主有电脑并开通了宽带,我们也安装电商平台。协助裕农公司对业主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网上购销农产品的操作技巧,全天候提供技术咨询、维修服务和业务指导。二是依托全农公司为村级综合服务社提供放心农资。全农公司是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下属的天惠集团联合创办的社有企业,以生物农药、有机肥料、新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营业务,以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成功创建了头道水和芭蕉两家新型庄稼医院。通过专家授课和远程培训的方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通过远程诊断和企业配方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放心农资。三是依托恩施供销超市和顶旺公司配送质优价廉的日用品,确保配送到村级综合服务社的产品种类齐全、价格合理、质量可靠。四是依托百江公司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将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再生资源网络固定回收点,按照一户一筐(池)、一村一站(员)、一乡一场(公司)的模式,回收废旧物资,改善农村环境。

四、整合市场资源,增强服务实效

为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创收的统一,在强调业主必须认真开展便民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尽量考虑业主的经济利益,整合业务资源,帮助提升人气,提高经营收入。代收通讯费业务,我们协调裕农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返点;电费收取,我们协调电力公司按每笔0.5元的标准给手续费,并调整业主的商业用电比例;对于金融代办业务,我们协调各银行给予最优惠的佣金;对于再生资源,我们要求回收公司按上限价格收购,还利于业主。通过一系列服务,业主跟供销社建立了感情,巩固了业务联系,扩大了收益,富家坡、柑子槽、周家河等2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社每月代收费用均在3万元以上。今年前4月,全市村级综合服务社收取通讯费493.7万元,平均每月营业额达到123.4万元、收取电费876.97万元,平均每月营业额达到219.2万元,为全市10万余户群众提供了便民服务。(恩施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