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全国各地多发频发的村干部腐败案件

14.06.2014  17:18

    原标题: 如何防治坏掉一锅粥的“苍蝇”——透视全国各地多发频发的村干部腐败案件

    新华网武汉6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伟)“苍蝇”胡作非为最让百姓有直接痛感,“苍蝇之腐有时不逊于老虎”,小官贪腐,损害干部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极坏。如何让群众愤懑的“苍蝇”不再敢腐,专家认为,加强对村干部形成制度监管,转变国家资源使用方式,发动群众,形成对权力的约束,才能防治坏掉一锅粥的“苍蝇”。

    全国各地“勤拍苍蝇”,百姓点赞

    9日,湖北十堰市向社会公开通报12起损害群众利益的基层典型案例。其中,原郧县城关镇武阳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静平滥用职权,将不符合移民外迁条件的10户30人登记外迁,致使国家移民资金损失121.7万元,原郧西县城关镇激浪河村委会主任胡祥华以帮忙办建房手续和疏通关系为由,向11户村民收取钱财20.3万元……

    同一天,江西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通报了会昌2013年以来查处的损害群众利益、影响恶劣的9起基层干部贪污腐败典型案件。西江镇南星村村委会以道路维修、水利设施维修等名目向47户建房户违规收费共计89540元……

    透视全国各地不断通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村干部腐败甚至集体腐败屡禁不止,案件更是涉农多个方面,涵盖征地拆迁、集体财产、财政补贴等多个与普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不同领域,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索贿受贿、骗取套取冒领贪污国家资金,犯案形式多样。“苍蝇之腐”,令人咂舌。

    对于各地“勤拍苍蝇”的行动,不少网友纷纷点赞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因为侵蚀百姓利益的“苍蝇”就在身边,其贪腐行为、作风问题最容易看得见,看到一批批“苍蝇”被拍,百姓自然会感到大快人心。

    苍蝇”为啥如此猖狂?

    “苍蝇之腐”,百姓深恶痛绝。 中央持之以恒纠四风,处处是高压线,暗访明察不断。大量基层干部,开始逐渐改变以往“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因为“上报上电视”的点名道姓曝光之下,丢人不说更容易丢掉饭碗。但对于“天高皇帝远”的村干部来说,监管一直存在空白。

    湖北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说,村干部掌管着发放补贴、调解纠纷、申报低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务。但有的村干部对全村有多少贫困户、多少计划生育对象、多少外出务工人员等一问三不知。这种只想用“”而不用心做事的干部,也是“官老爷”,官再小也有官僚主义。

    记者在基层调研中,在与一些乡村干部交谈时发现,不少干部普遍认为自己级别低、位子轻、权力小,不是“”。当前基层干部抱怨声一片,钱少活累。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官场中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基层干部“酒量高”、“牌技好”。“货真价实”的“名声”背后,隐形四风问题不查自明。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认为,当前村干部问题多发频发,主要在于约束村干部的机制不健全。90年代农民负担重,尤其在取消农业税之前,村干部要负责协作完成计划生育、收税等,村中一些“狠人”开始上位,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手段完成任务。县乡也默许了一些村干部利用职权捞好处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体制性的“乡村利益共同体”。他认为,当前在城郊、东部沿海等地区,尤其是涉及土地征收问题时,这种“乡村利益共同体”依然在延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矛盾非常容易激化,甚至发生一些悲剧。

    贺雪峰分析,在取消农业税之后,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一些国家资源不断涌入乡村,各种项目资金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健全,对村干部的监督力量不够强大,村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差。这样在一种资源向下延伸的治理体系下,缺乏客观资源分配标准,村民的自治组织能力又没有提高,就给村干部腐败留下很大的空间。

    如何让“苍蝇”不再敢腐?

    “虽然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发生在少数村组(社区)和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极坏。纪委对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高压严打,点名道姓曝光。并通过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十堰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陈明东对记者说。

    湖北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因为一些“苍蝇”坏掉了一锅粥,影响太坏。防治当前村官腐败,必须加大相关涉农财政项目资金的监管,常晒财政补贴的“明细账”。建立健全村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给予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官们一定保障,真正让干部做到“不敢腐,不必腐”。

    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管姗博士指出,村干部出现问题警醒我们,权力不分大小,不受约束才是贪腐的根源。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苍蝇”、“硕鼠”。必须健全制度约束,转变资源使用方式,从而形成对权力的约束,让村干部不敢腐。 (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