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钢书记理论文章入选《党史党建与贯彻“十二五”规划》

22.04.2015  11:07

      编者按: 我校党委书记尚钢教授关于特色办学的理论文章《特色是行业高校立校之本》在2014年11月1日《湖北日报》理论版刊发后,受到有关方面关注热议。近日,文章入选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委会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党史党建工作与贯彻“十二五”规划》。
      该书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委会编辑,在中央党校张蔚萍教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撰委员会主任、博导)主编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的新课题,组织专家教授、领导干部和党建工作者共同编写,是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学习参考资料,是全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必备工具书。   
      文章从找准特色是基础,办学定位显特色,做好特色学科、传统学科的培育,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五方面入手,分析阐明了特色是行业高校立校之本。收录文章如下:

特色是行业高校立校之本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也为我们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明确了办学思路。

      一、找准特色是基础
      特色是行业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特色发展是行业高校加快发展的重要方略。坚持特色发展,必须强化特色意识,找准比较优势;必须优化特色结构,突出比较优势;必须升化特色发展,创新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优势群。大学从一定意义讲,和人一样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人的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大学特色即个性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决定大学的遗传因素不是生来就有的DNA,而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获得性遗传因素。从学校过去的发展历史来看,纺织学科无疑是武汉纺织大学最显性的遗传因素,是学校发展的学科基础。为此,学校确立了“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特色发展方向。学校立足纺织材料、纺织技术的现代发展和纺织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打破传统纺织观念,拓宽纺织学科应用领域,并通过“纤维轮”科学诠释纺织学科的现代内涵,直观展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回答了“办什么样的纺织大学”、“怎么办纺织大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新了观念,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
     
      二、办学定位显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定位,不要一窝蜂地去发展研究型大学。国外的每所高校都有与别校不同的办学风格和方向。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校学生永远都不会超过两千,规模小,但培养出来的个个是精英。哈佛大学招生人数则很大,他们的差异性就同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这样各高校之间就有了充分的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好的教育生态系统。西南联大在众多大师的努力之下培育出了后来的160多位工程、科学等方面的院士,当时学校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固定模式来办,管理者的眼界很开阔,既观察欧洲,也观察北美和日本的大学经验。反观中国大学这些年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僵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武汉纺织大学的发展定位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建成一所纺织及相关学科水平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同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优势领域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任务,适应区域与行业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的高水平大学。

      三、做好特色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的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坚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凝练学科方向,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学校几十年的发展,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学校确立了“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竞争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持续提升纺织及相关学科的竞争实力和学科显示度,在局部创优势的同时,鼓励多学科竞争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近年来, “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立项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达到18个,平台建设水平跻身湖北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牵头组建“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连续获批两个湖北“2011协同创新计划”,世界纺织大会也将在我校召开,形成了以纺织为龙头、理工为主体,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为两翼,相关学科共同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行政化影响过深,没有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产生了“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学校大胆推进教学改革,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引进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是湖北省属高校入选该计划的第一人;1人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实现了湖北省属高校理工科领域零的突破;引进了一批外籍院士,获批湖北省“百人计划” 8人,构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立了 “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专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链科学知识嵌入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以服务学生成长需要为依据,探索“个性化培养环境、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了嵌入产业链技术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实现零的突破,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近几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一大批“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

      五、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
      我们建设的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便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与祖国同行,在办大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培养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必须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开放办学,突破本位主义,主动服务社会;必须构建开放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必须深化内部改革,提升开放水平。世界纺织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既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机遇,也给我国纺织产业带来挑战。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是学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纺织大学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办学战略,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的道路,面向面向产业重大应用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密切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沟通和联系,“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牵头成立湖北省纺织产业研究会,极大地增强了学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咨政服务”能力,为“五个湖北”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