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好故事】张祖勋:皓首丹心育英才

21.06.2021  23:01

他是院士,更是教师,他还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怀着科研报国的满腔热血,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毕生耕耘在祖国的科教园地,皓首丹心,矢志不渝。

——题记

通讯员:杨欣欣

6月3日,一场大雨让燠热的江城顿觉凉爽,刚刚在北京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返汉的张祖院士冒雨来到办公室,为下学期的“测绘学概论”课准备新课件。今年是他讲授这门由六位院士联手、面向大一新生的“最奢侈基础课”的第25个年头。而再过两天,就是他84岁的生日。

他是一位院士,以一流的数字摄影测量研究成果填补国家科技领域空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更是一名教师,61年坚守教学一线,无论是当副校长期间还是当选院士后,都从未间断亲自上讲台授课,并凝聚起强大的团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课堂育人:引领学子走进科学的殿堂

2020级本科生丁怡彤对张祖勋的“测绘学概论”课堂记忆犹新:开始上课时,他给大家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带着学生做实验,他的导师、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在一旁问:“好玩吧?”另一张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正在写“数学好玩”四个字。听到这节课“好玩”,同学们都提起了精神……

张祖勋讲授《测绘学概论

六院士同上“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一门影响深远的课程。上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及测绘行业长期不被社会所了解,测绘学枯燥难以入门,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如何增强专业课吸引力和育人功能?在宁津生院士提议下,1997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多位院士和知名教授联手开设“测绘学概论”课,每人主讲一个章节。

张祖勋是这门课的核心成员之一,从课程伊始至今从未落下一堂。虽然授课内容早已熟悉,他仍会留出时间专门备课,每年更新讲课内容,精心修改课件,增补最新资讯。他特别擅长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转为具象,让学生在理解晦涩概念的同时逐渐窥知学科全貌。他认为,“好老师能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学科本质,而不是把复杂的公式推导满满一黑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六院士的课堂是课堂育人的典型代表,成为武汉大学乃至全国本科教育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院士们用魅力教学培育学生,用家国情怀引领学生,用大师风范感召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2018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国家的兴旺在人,学术的希望也在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张祖勋认为,作为大学教师,即使已经成为顶尖科学家,首要任务还是教书育人。

在打造世界一流摄影测量软件的历程中,他始终不忘师者的传道使命。一次次理论的革新、一项项原创算法、一个个反复试错后的优化方案,都聚沙成塔凝结在《数字摄影测量》教材里。这本里程碑式的教材惠及数十万学生和技术人员,对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升级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张祖勋为同济大学讲授测绘学概论

如何培养出好学生?他认为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情怀担当、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

多年前,我国野外测绘作业人员工作异常艰辛,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张祖勋认为,我们推动技术进步,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就是要改善这种状况,他笃信,“发达国家能做的卫星摄影测量,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他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他的课堂始终浸润着家国情怀,一批批学子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里走向生产一线,成长为国之栋梁。

今年3月12日在教育部举办的“读懂中国”活动中与张祖勋的交流,给2019级本科生张茂林、施昀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感受到师者对学生的关怀与期盼,感受到一名科学家对学科的热爱与坚持,更感受到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初心与赤诚,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念与决心。

要创新,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张祖勋认准'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活跃,善于提问,与老师讨论甚至辩论。“认为老师和书本都没有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他回忆,自己最初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王之卓教授鼓励他把对书本的质疑整理成文,推荐发表的。这对他触动很大,从那时开始,他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他以卓越教育家的眼光看待测绘遥感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他强调,“专业知识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大学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对大类培养和通识教学他不但进行顶层指导,还在课堂一线躬行实践,将数字摄影测量等领域前沿科研成果和科研故事引进课堂,极大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讲解大数据云控摄影测量等鲜活的实际应用,张老师激发起了我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引领我们走进摄影测量学科的大门,在我们这些大一学子的心中播撒下学术探索的种子。”2020级本科生王华毅听了张祖勋的课后,这样感慨。

科研育人:锻造国际一流的遥感菁英

年轻人是创新的主力军,张祖勋十分重视提拔、重用年轻人,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新人。他不遗余力提携后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说:“每个人的能力不可能划等号,要善于发现年轻人的才能,创造平台让他们施展特长。作为教师,理应担起这个责任。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永军博士毕业时,正值团队缺人,张祖勋非常希望他留下来,但当了解到他想出国深造后,便爽快地为他写了推荐信。

现任武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柯涛,博士期间就显示出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毕业两年,还是讲师,张祖勋便让他负责一个国防型号项目,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快成长起来。

2010年,张祖勋想把段延松从适普公司调回武大,由于没有工程师职称,调动难度很大,有人劝他算了。他说,人才难得,一定要试一试。段延松终于调回团队,成为得力干将,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

高级工程师徐轩总也忘不了30多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时他是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被大家称为“千手观音”,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一出毛病,大家都傻眼时,他准能修好。当学校选派各系的系主任赴欧洲考察学习时,张祖勋毫不犹豫把机会给了并不是系主任的徐轩。他说,工科领域不仅要有好的教授,也要有优秀的技术人员。

张祖勋指导学生创新

指导科研,张祖勋喜欢说三句话:“科研是好玩的事”;“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忘”;“你做的东西能用吗?”这三句话包含着他的实践育人理念:

——激发兴趣。只有快乐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把专业学好,把科研做好。“摄影加上测量多好玩啊,把照片处理成三维图像,就像艺术品一样。”经他这样一指点,学生兴趣大增。

他还经常和高考“被选择”的学生交流:不要对专业失望,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有感于现在年轻人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以及成年人对麻将和扑克的兴趣,他说:如果能够把他们的兴趣导引到对人类有利、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上来,那该多好啊。

——坚持不懈。看准了的事就要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1978年,当王之卓提出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的观点时,国内外测绘界都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作为王之卓的得力助手,张祖勋从零开始,带领团队历经14年艰辛探索,推出了中国首个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设备,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没有就此止步,几十年来,张祖勋带领团队在航空航天影像自动化处理方面取得了系列国际一流的成果,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跻身国际三强,新一代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处理系统DPGrid,又一次实现我国的摄影测量生产跨越式发展,并授权美国ESRI公司全球推广,是我国测绘遥感领域唯一实现核心技术出口的研发成果。

他常回忆起导师王之卓对自己唯一的一次批评:“人不怕慢,就怕站。坚持很重要,认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来。”老师这些话至今犹在耳旁,他也总是鼓励自己的学生,遇到难题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忘了初心,许多事情只有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你要走,哪怕走弯路也不要紧,但你不能站着不动,你得不停往前走,执着地去追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立足实际。必须做有用的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幸福是出成果,而且成果被社会承认,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就是张祖勋的幸福观。

胡翔云喜欢鼓捣小程序,做出来后得意地拿去给导师看。张祖勋首先肯定他有创意,接着便问:“你这个有用吗?”胡翔云顿觉醍醐灌顶:是啊,这纯粹是自娱自乐,有什么用呢?他从此换了思路,立志用所学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汶川地震。5月18日凌晨1:00,张祖勋团队连续工作24小时后,利用他们的最新技术成果DPGrid,将完全非常规的航摄影像制作出震区首个数字地面模型与正射影像图,直观地显示灾害现场,对抗震救灾、生命救护的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张祖勋教育学生做“有用”的科研,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典范,它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峡等重大工程以及文物三维重建与修护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用于无人机测绘更是创利20多亿元。学生们也在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

师道传承:赓续学科发展的精神力量

1976年,张祖勋被派往瑞士最先进的航测仪器厂学习。他至今记得瑞士技术人员对他说:“你们中国人连我们仪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造不出!”张祖勋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这也成为他毕生的事业。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这种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一批批学生,凝聚了一个强大的团队。2010年,胡翔云从美国ERDAS公司辞职回国,加入张祖勋团队。他说,“我是在老师的感召下回国的,要以老师为榜样,扎扎实实为国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这是一种师承,这种师承从老师的老师开始,一直延续。张祖勋早年求学时,学校荟萃了全国测绘界的精英,大师的言传身教让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测绘专业。前辈的指导和鼓励成为他一生进取的动力源泉,并决心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张祖勋指导博士生

师生们至今难忘这温馨的一幕:2007年6月恰逢张祖勋院士70岁生日,当来宾和师生向他祝寿时,他首先向自己的导师王之卓院士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而他的学生、年过花甲的张剑清教授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恭敬地站在院士身边;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会上,一双双年轻的眼睛求知若渴,学子们被院士题为《数字摄影测量30年》的报告深深吸引。

这一幕情景,生动地表达了学术的一脉相承和精神的代代相传。

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张祖勋认为,学科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人才的接力、精神的传承。他说,“王之卓先生是当代中国测绘教育的先驱,为测绘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包括5位院士。这比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更有价值。

张祖勋拿过接力棒,传承好师风,坚守三尺讲台,潜心培育新人。61年从教生涯,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杰出的学者,如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吴晓良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力研究员等;有业界知名的企业家,如四维图新公司创始人孙玉国等;还有不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的身边,从年逾古稀的张剑清教授,到他担任指导老师的不满20岁的本科生,少长咸集,人才济济。

如今,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年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荧荧红烛,巍巍师魂,身立杏坛,首修人品……”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奖”颁奖典礼上,教师齐诵《师德铭》,场面十分动人。

张祖勋为支部教师讲党课

2017年,张祖勋向学院捐赠100万元,倡议设立“教书育人奖”,鼓励教师热爱教学、钻研教学,奖励深受学生爱戴,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将“让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风气传下去,将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肯干、追求真知的作风传下去。

获奖的桂志鹏副教授感言,设立该奖激励了我们对教书育人初心的回归。“我时时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大家渊博的知识、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谦逊和蔼的处世态度,还有对后辈对学生满满的体恤和真挚的关爱。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像张院士一样得到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敬意,这是一名教师回味人生时最值得自豪的。

为了“教书育人奖”的可持续性,张祖勋还发挥社会影响力,找企业和校友赞助,直到他的学生、知名企业家孙玉国主动请缨:“以后我把这个奖包下来!”他才放心。

每次交特殊党费,他都最积极,汶川地震1万元、抗击新冠肺炎1万元……他对贫困生更是关爱有加,多次向四维图新、东方道迩等校友企业募捐,分别设立了50万元、100万元的奖助学金;团队用先进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为中航四维公司解决了技术难题,他也将企业所付酬金全部用于设立奖助学金。

在他心中,学生永远是最重要的。报奖他从不排第一,发文章从不挂他名,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费用不管多高他都爽快答应……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培养人才是使事业后继有人的永恒课题。一代代学生跟随老师走上测绘遥感事业发展之路,谱写了师道传承的动人篇章,也是张祖勋毕生最大的幸福。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