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党员创客”放弃五十万年薪回乡创业

01.07.2015  13:27

  放弃50万元年薪,上山下乡创业,你愿意吗?

  给你一座山,八年十年见收益,你坚守吗?

  在海拔近2000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紫台村,38岁的党员示范户尹春云“”出了大名堂,把千亩荒山变成了生态观光农业的聚宝盆,自己富了也拉了乡亲们一把。

  今年5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接见“省劳模事迹报告团”时,盛赞报告团成员之一的尹春云是“新时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农村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是创新农业产业“互联网+”产销模式的代表。

  50万元高薪,抵不过大山的诱惑

  翠绿的山坡尽收眼底,核桃挂满枝头,魔芋苗已有尺余,不时飘来玫瑰花香。

  6月25日,记者在紫台山永兴生态农庄见到了尹春云,T恤衫、牛仔裤、红色休闲鞋,其穿着倒像一个休闲游客。

  “这片山,原来基本荒着,不是这个样子。”尹春云带着我们在连绵的核桃林中边走边聊。

  1999年,从三峡大学毕业后,尹春云远赴浙江杭州一家机械厂打工。仅3年,他从带班干到车间主任,后又负责售后服务,薪水从月薪450元一路涨到年薪50万元。

  2007年春节,尹春云回家在山上转了一圈后,决定回乡创业。

  “在这山大人稀的穷高荒,拼了老命10年也挣不到50万元啊?”父母叹气,妻子埋怨,朋友反对,同在机械厂工作的妹妹也极力挽留。

  离职后第二年,机械厂上市,后发展成为“浙富控股”。问及尹春云后不后悔,他坦然一笑:“如果我们自己都嫌弃家乡,那要脱贫致富指望谁都没用。

  “乡愁”像根线,紧紧系着尹春云改变家乡的抱负。他说:“我的户口一直留在老家,就是为了回来。” 

   难种的魔芋,被科技“魔法”降伏

  尹春云回乡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村集体长期闲置的168亩土地全部承包,种上核桃苗,让荒山坡焕发生机。

  核桃树丰产至少要6到8年,肥料、农药和管理等成本,一亩超过700元。尹春云坐不住,决定搞林下套种增效。

  当时,恰逢全县大力发展魔芋产业,三年内达到10万亩。

  起初,尹春云也觉得紫台山海拔高,种魔芋有奔头。但抬脚便遭遇“拦路虎”:花钱购买外地魔芋种苗,成本高、损伤大,而县内的魔芋种苗又异常短缺。

  “种苗难求”,头疼的难题却让尹春云嗅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立马“换招”,着手培育魔芋种苗。

  刚开始,尹春云采取母本留种繁育的老法子,可繁育出的芋种不是染病,就是被冻坏,幸存下来的品质和规格都不达标。

  2009年冬,尹春云创业“摔了一大跤”。严寒低温导致他的30万公斤魔芋种苗烂掉9成,130多万元投资眼睁睁打了水漂。这是他在外8年打拼的血汗钱。

  尹春云没有退缩。那年冬天,他爬下十几公里的冰雪路,向宜昌市首席魔芋专家费甫华“求救”,部分烂掉块茎的芋种次年还真的发了芽。

  此后,他数十次辗转宜昌、恩施,拜费甫华以及恩施魔芋研究所所长杨朝柱博士为师,终于摸索掌握了一套“魔芋种苗顶芽快繁技术”。

  2013年,尹春云建成全国领先的魔芋种苗规范化处理系统和规范化种植园,普及高效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新技术,近千亩的魔芋种子远销湖南、重庆、陕西、贵州等省市,成为全国魔芋种子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农村创业不能蛮干、傻干,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底气”,尹春云感慨万千。

  党员创客,信得过的致富“靠山

  2011年,尹春云成立长阳永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当地104户500多农民,组建了长阳永兴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

  社员们不用拿一分钱,跟着尹春云做起“无本买卖”。到收获季节,社员向合作社交800株种苗或者1000公斤鲜魔芋;而多出的部分,社员可得到其中30%分红。

  第二年,村党总支将尹春云列为发展对象,成为预备党员。

  尹春云干劲更足,决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让村里百姓捧起致富“金饭碗”。他带头示范并发动社员大胆采用核桃树与魔芋、花卉、药材、牧草的套作轮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农林兼顾。

  2013年,尹春云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并且被大伙推选为党员示范户。当年,他主动联系29个农户,在生产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扶持和帮助。

  为了逐渐舍弃化肥,尹春云2014年投资300多万元,开始种草养羊,羊粪还田。目前,已完成退耕还草和改良草场700多亩,三栋标准化的“羊楼”里,已入住宜昌白山羊400头。

  身居大山,尹春云不忘试水“互联网+”。2014年度通过百度、淘宝店铺销售的魔芋种子、花卉和药材等农副产品近百万元。

  8年坚守,尹春云的永兴农庄已租赁和流转土地5000余亩,年“绿色”收入最高近600万元。他投资2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避暑休闲山庄,吸引了近十万人次的游客。

  在尹春云的引领下,紫台村诞生了4个家庭农场。原在集镇上修车的村民吴沈阳回乡种植蔬菜和中药材近200亩,还准备流转500亩土地种草养羊,年收入超过50万元。

  “以前路不通,水不通。如今,水泥路,自来水,家家盖新房,光纤通到户。”谈到尹春云,村党总支书记李玉桥竖起大拇指,“跟着尹春云赚钱后,村里一个年近五旬的老光棍也娶到了媳妇。

  在尹春云的农场里,专为周边村民定制了18个固定岗位。农忙时,每天最高可安排150人就业。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可获得劳务报酬70多万元。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