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以“毅”立身 以“弘”立世

18.12.2014  13:52

武汉大学的校训历经更迭,然“弘毅”二字得以保留至今,激励着一代代的“武大人”。“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而不毅,则无规则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简单的“弘毅”二字承载着武汉大学丰赡、厚重的精神内涵,勉励着广大学子既要有宽宏远大的抱负,也须具备坚强刚毅的韧劲。

作为一名“老武大人”,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走上教学科研岗位后,抑或是投身于法制宣传活动,“弘毅”二字始终激励我朝着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成为我精神世界里最为宝贵的财富。

1981年,我从湖南武冈的农村来到武汉大学求学。初到武大时,就被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深深吸引,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兴奋之余,诸多现实难题也摆在了面前。农村孩子学习底子薄、语言表达弱、视野不开阔,与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曾让我感到迷茫与彷徨。也许是湖南人“霸得蛮”的坚忍品性使然,鞭策我拼命学习。大学四年,我只回过两次家,其他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正是有了这份坚持,才有幸成为教育部首批推荐免试的研究生,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包括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让我受益终身。

弘毅”二字于我而言有一种亲切感,宽宏坚毅而胸怀远大抱负,其中蕴含的精神与我的价值追求以及人生轨迹非常契合。现在,回想起曾经奋斗的岁月,感慨万分,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教书育人是我一生坚持的梦想。留校任教后,我对“弘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弘毅”二字的解读——“养成宏毅豁达的胸襟气宇”。除坚守三尺讲台外,国家重大现实问题始终是我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并致力于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老校长刘道玉教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不仅要有开拓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还要有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前瞻性。何华辉老师的教导,上到爱国精神,下到为人处世,都使我受益匪浅。

”与“”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徒有宽宏的视野与远大的抱负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几十载如一日的坚持,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将抱负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宪法学者,做学问固然重要,但比关起门来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宪法法律走进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将宪法法律观念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与抱负。

为实现这一理想与抱负,90年代初至今,上至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下至乡镇干部群众普法,我在全国范围内作法制宣讲报告已近2000场次,足迹踏遍了几乎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然,这些努力对于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需要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每次到大学作完报告之后,当学生希望我题字时,我总会写下“法治中国,任重道远”几个字。这既是鼓励学生成人成才,学有所成以投身于法治国家建设,亦是自勉,勉励自己在普法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如果要总结成长经历,深深感念于“弘毅”之精神对我的激励、支撑和鞭策,以及母校的培养。也感念于刘道玉先生、何华辉先生等一大批学者的谆谆教诲。我谨将“弘毅”二字与广大青年共勉,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躬亲实干,顶天立地于浩然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夏静整理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18/nw.D110000gmrb_20141218_4-06.htm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8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