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内贸流通现代化

13.04.2017  16:23

近年来,湖北省商务厅以推动内贸流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落实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以内贸国际化为引领,以法治化为保障,大力推进内贸流通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内贸流通领域现代化进展。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为扩大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649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位居全国第六位,增速位居第八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今年1-2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8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一、大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夯实内贸流通现代化发展基础。

(一) 加快完善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国发〔2015〕49号)精神,推动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6〕9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6〕39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全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鄂政办函〔2016〕64号)等一系列文件,为做好内贸流通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积极指导和大力推进荆门市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目前试点已结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一是 依法梳理职责,确定“3+23”执法工作职责和“6+1”重点监管领域。 二是 整合执法职能,划清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职责,理顺横向平行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 三是 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流程,细化执法标准。 四是 加强执法协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动工作机制。

(三)大力推进“双打”工作和商务领域诚信建设。 一是 大力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水平,有效遏制了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提高了执法司法效率,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二是 全面开展 “诚信兴商”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诚信”理念,提高市场经营者和公众诚实守信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健康发展良好环境。2016年,全省组织商务诚信集中宣传活动130余次,向社会发放宣传资料手册和传单160000余份,制作播放公益广告38000余次,在社区等人流密集地悬挂宣传画43000余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稳步推进黄石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内贸流通现代化体制机制。我厅指导黄石市推进改革试点,大胆探索创新,目前试点已通过终期评估。黄石内贸流通改革实现了商政职能明显转变、市场监管明显健全、公共服务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发展格局,带动了内外贸、工商融合发展,形成了在全国、全省可推广、可复制经验。 一是 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流通管理体系。深化流通管理大部门制改革;建立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体系;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共同治理模式;构建商务诚信体系;建立“商旅文”融合发展模式。 二是 推动出台全国地级市首部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地方法规《商业网点条例》。 三是 试行商业网点规划公示、大型项目听证制度和商业面积预警制度。 四是 深化流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

三、加强内贸流通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行内贸流通领域降本增效。我厅按照商务部统一部署,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目标,以标准化托盘的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为突破口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以建设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发挥试点在物流标准化方面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省商贸物流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工作。 一是 依据国家标准委、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全省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方案》。 二是 开展业务培训。我厅在2015、2016年连续已为我省商务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人员、重点商贸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等举办了两届全省商贸物流标准化培训班。 三是 开展工作示范。一方面确认了全省首批30家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企业,另一方面推荐上报了7家国家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企业(协会)。 四是 邀请合作发展。积极与路凯等全国知名标准托盘服务企业联系,推动其与我省部分重点商贸物流企业,特别是试点城市的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 五是 重视推广宣传。利用湖北日报等媒体,加大了对我省商贸物流标准化推进工作的宣传报道。从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工作推进情况看,我省标准化示范企业在货物装卸率、降低人工成本等方面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二)正式启动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 一是 会同省直相关部门组织完成了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我省武汉、黄石被明确为国家2016年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并分别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贴资金8000万元。 二是 加强调研,指导试点城市做好试点启动前准备工作,夯实试点基础。2016年9月,我厅组织试点城市的相关人员前往上海等城市学习取经,为我省下步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各试点城市已明确试点项目,相关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 流通,培育内贸流通发展新动力。以“互联网+” 流通为载体,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公共服务和环境建设,为内贸流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2016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3900亿元,同比增长26.4%;网络零售额达到1530亿元,同比增长27.2%,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继续位列中部第一。

(一)加快完善政策环境。 一是推动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湖北省深入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二是结合湖北实际,建立了湖北省电子商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三是推动各市州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推动电商发展。全省17个市州中有11个已经以政府名义出台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6年湖北省各级电商财政投入资金近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亿元以上。

(二)开展电商示范基地创建,培育本土电商企业。 我省已有3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5家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中部首位),8个省级示范基地,33家省级示范企业,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为主体的电商示范创建体系。鄂州电商基地规划18平方公里,正全力打造我国中部最大的电商总部基地,形成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全国十大品牌电商相继落户湖北。目前,已形成硚口、汉口北、葛店三大电商基地产业集群和卷皮网、斗鱼TV、宁美国度、盛天网络四大本土电商企业。

(三)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和宣传推广。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论坛、宣传等活动,传播电子商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拓展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和商贸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我厅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电子商务暨网络商品博览会”,利用展会平台大力推介我省电商企业,努力拓展电商发展空间。

(四)农村电商发展有序推进。 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我省先后三批共计22个县(市)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获得国家商务部资金支持5.06亿元。评定了11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共支持资金6600万元。

五、积极发展绿色流通,不断提升流通集约化水平。

(一)积极推进我省绿色商场示范创建工作。 按照商务部统一部署,2016年组织了国家首批绿色商场我省示范创建申报工作。一是组织市州商务主管部门参加商务部、中商联绿色商场标准宣贯培训。二是组织我省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申报国家首批绿色商场示范创建。三是认真组织好申报企业的现场评审工作。2016年10月,十堰市湖北寿康永乐商贸集团生活广场通过国家绿色商场示范创建办公室委派评审组的现场评审。2017年3月,该企业在商务部公布的全国首批25家绿色商场名单中榜上有名。

(二)持续推进零售业节能降耗。 近年来,我厅将推动零售业节能降耗作为商务领域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持续开展流通领域节能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回收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二是继续稳步推进限制塑料袋使用工作。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规定。四是是积极开展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引导住宿、餐饮企业为顾客提供舒适、安全、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已成为我省广大商贸流通企业中深入人心。

(三)培育绿色市场。 引导全省28家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标准,对场地环境以及照明、空调等关键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绿色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市场认证的积极性。

(四)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 一是 倡导绿色采购。鼓励全省49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借助实体店、网店及互联网平台采购绿色、低碳产品,限制和拒绝高耗能、高污染、过度包装产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二是 促进绿色销售。支持我省商贸流通企业与绿色低碳商品生产企业(基地)对接,展示、推销、宣传有节能标识和获得低碳认证的节能减排产品,鼓励电商及各类商品交易平台销售绿色商品。 三是 引导绿色消费。充分发挥流通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变革。抑制一次性用品使用,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六、积极发挥国际化引领作用,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一)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提高实体零售综合效益。 引导省内大型实体零售主动与境外省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通过引入资本、技术、管理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支持外贸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市场,丰富市场供应,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示范企业。支持大型内贸实体零售扩大直接进口或建立海外直采集地,鼓励具有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优势的外向型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实体零售“走出去”建立海外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网络,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汉口北大市场结合商务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项目,统筹内贸市场与采购贸易一体化,把内贸优势转变成外贸优势,内外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全球化流通服务链。2016年,汉口北线下交易年营业额近800亿元,采购贸易业绩也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二)积极举办和组织参加涉外电商展会,跨境电商发展取得新进展。 成功举办了2016中国(武汉)国际电子商务展和长江经济带电商高峰论坛、跨境电商论坛等。组织汉口北卓尔集团等企业参加法国巴黎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英国电商展等国际国内重要电商展会。目前,一达通成功落户湖北,通过速卖通、亚马逊、一达通等跨境电商平台,一大批从未走出国门的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

七、务实推进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在推进现代流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传统流通业的优势,依托传统流通资源,通过网点改造、业态创新、新型流通体系建设、服务领域拓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有效配置流通资源,效果突出。

(一)改造传统商业流通网点,建设新型流通网点。 近年来,我们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对传统流通网点进行改造。围绕便民消费体系建设,引导企业推进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布局,发展新型便民业态,利用网点优势,增加便民服务项目。中百、武商、中商等企业,对全省近10个传统中心商场进行了兼并和收购,升级改造为当地大型购物中心;在城市社区推进“农改超”,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共改造和升级中心城区菜市场200个;在近1000个连锁经营门店配备了废旧电池等小型可回收物资回收点,有800多个门店开展了水电费等的代收代缴服务。

(二)积极推进业态创新,着力解决消费痛点。 一是积极发展24小时便利店。中百与日本株式会社罗森成功合作,发展了一批中百罗森“24小时”便利店,为高效抢占武汉便利店市场“制高点”奠定了基础。二是鼓励积极传统商贸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延伸经营范围,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中百集团与中石化集团在加油站便利店业务上进行合作试点,合作经营加油站便利店——易捷中百便利店。三是鼓励企业积极解决“高端商品”需求痛点,引导消费回流。创新发展“全球商品直销中心”会员店,以生活剧场为基础改造调整,发展了一批全球商品直销中心会员店,更好地满足了高端商品新的需求。

(三)改造传统农贸、集贸市场,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我省通过实施现代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同时,采取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龙头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市场带动型发展模式等3种模式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工作,逐渐形成了农产品新型产销链,通过“农超对接”,我省已有80多家连锁经营企业与近千个农产品基地建立了直采渠道,省内超市生鲜农产品产地直供比例达到60%以上。

(四)顺应服务消费发展趋势,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引导企业把服务消费作为稳定提高销售业绩和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转变传统营销方式,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消费促进活动,进一步挖掘传统生活必需商品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体验消费的引领作用,激发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购物行为,不断丰富消费体验业态,加快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的转变。工贸家电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营销,回归商业本质,改变企业内部采销体制,以销定进,强化包销和定制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良品铺子把门店--平台--用户--即时物流链接起来,客户随时享受极速便捷、实体服务的购物体验。

(五)不断引导和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联合省发改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意见》。二是支持 “回收哥”等分类回收平台的建设,加快“互联网+分类回收”新型回收模式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我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提高。如格林美公司与武汉市再生资源公司的合作,格林美“回收哥”与省再生资源公司的合作等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分拣加工能力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四是重点支持我省武汉、襄阳、荆门、宜昌等4个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及6个区域性大型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八、着力落实“三个狠抓”,拓展和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

(一)狠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市场布局。 积极推动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15-2020)》,按照武汉、鄂西南、鄂西北3大幅射圈构架,以大型集散地(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4个层次为依托,构建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骨干网络。

      (二)狠抓产品产销对接(农商互联),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 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农商互联,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进一步拓宽湖北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商品率,扩大湖北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2016年以来,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省内4大片区和中国农谷举办了5场产销对接(农商互联)活动,邀请省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商和电商企业等采购商线上线下相结合与片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互联对接,推动片区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帮助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5场活动共签约9.14亿元。

(三)狠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农产品上行渠道。 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我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33个县市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引导和资金支持,有力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如潜江龙虾、秭归脐橙、蕲春蕲艾等脱颖而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县三级商务部门将“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流通安全化”作为农产品上行工作的重点内容来进行绩效考核。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运营中心30个、县级仓储配送中心18个、乡镇服务站328个、村级服务点4400个、其他物流配送体系项目25个;累计实现农村网购金额70亿元,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50亿元,加工品线上销售额78亿元。

下一步我厅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商务部有关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以国际化为引领、以法治化为保障,不断提升内贸流通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优商品、通商路、减商负、立商法”,大力推进湖北内贸流通现代化,加快推进消费升级,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