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传真】古籍保护:守护民族文化精髓

19.11.2014  16:22

通讯员:涂谷

20余万册线装古籍,800余种善本,300多种古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4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眉山七史”6种、元刻明递修本4种、明清珍贵稿本3种、孤本5种、珍本14种……

丰富而珍贵的古籍馆藏,使我校图书馆脱颖而出,近日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经过历代传承,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献,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图书馆为保护和修复古籍、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煞费苦心。

 

潜心修复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的修复需要科学谨慎的态度,否则会对古籍造成新的人为伤害。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工作人员专职从事修复工作,按照整旧如旧、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原则,保持古籍本身所具有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最大程度控制修复行为对古籍的影响,使用易于清除的材料修复古籍,为之后更先进的修复方式提供更大空间。

至2013年底,图书馆共完成古籍订线10万余册,修补2万余页,建立527份文字档案,拍摄1100余幅照片,储存大量的修复档案。这些修复档案不仅记录了常规的文献信息、破损情况、修复材料的使用情况,还包含对修复经过的记录与描述,把难以捉摸的隐性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开展日常修复工作的同时,图书馆依托现有的古籍修复人才优势,与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古籍整理与保护人才,为研究生提供古籍编目、修复、整理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正在努力创造条件,筹建地区性的古籍修复中心。

 

有力保障

强大的工作团队。图书馆高度重视古籍工作团队的建设,成立了由馆长牵头的古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招聘与引进古籍专业人才。现有古籍编目与整理工作人员7名,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4名。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图书馆先后派出20余人次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的古籍普查、编目、修复及保护的各类培训班。

完善的制度保障。制订多部古籍工作的规章制度,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图书馆制订了《古籍编目工作规范》《古籍善本保护规范》《古籍书库管理规范》《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和《古籍阅览工作规范》等,使古籍保护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

先进的保护设施。在古籍书库与古籍修复室里,352个特制全樟木书柜整齐排列,为古籍提供全方位的防虫保护。恒温恒湿系统、电子监控系统与门禁系统、纸浆补书机、酸度测试仪、白度测试仪、纤维测试仪等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据悉,近年来,图书馆共投入360余万元,用于改善古籍收藏和保护条件。

 

合理利用

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图书馆还合理利用古籍资料。图书馆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和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以及古籍普查与移动文物普查,整理了9000余条古籍简编数据;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古文献资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编目质量和书影清晰度等指标均为优秀,获得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馆藏古籍的EXCEL数据、MARC数据与全文数字化的多维古籍资源体系,完成近3万条古籍书目数据,为读者检索与使用古籍提供了便利。

为了广泛宣传古籍保护知识,图书馆组织了一系列的普及宣传活动。如“文翰琳琅,流风荡韵”古籍书影展、“古籍破损与修复”成果展、“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导航”讲座等,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古籍鉴赏”通识课,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古籍热。

此外,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国家与省级古籍整理项目,如《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中华大典•地学典•测绘分典》《全唐诗校编》等,撰写古籍研究相关论文40余篇。《武汉大学图书馆善本古籍图录精选》《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总目》的编纂工作也已初步完成。此外,有重点地选择稀见版本开展全文数字化和古籍再造工作,馆藏《元史新编》入选中华古籍再造善本工程,《白沙先生遗诗补集》被《广州大典》收录,研究成果丰硕。

 

 

 

(图书馆供图 编辑:李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