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拓展民族文化风采

31.05.2014  00:40

  ——宣恩县民宗局开展民族文化工作纪实

  弘扬民族文化贵在行动。作为县级民族宗教部门,担负着保护传承、建设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近十余年来,宣恩县民宗局立足本地资源,审时度势,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设发展工作,取得让人嘱目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基层民族文化建设做出探索性实践。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2002至2007年,宣恩县民宗局在省、州民宗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提出和开展抢救、传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修建一座侗族风雨桥(文澜桥),建设一个苗族民俗村(高罗小茅坡营村),保护一处吊脚楼群(沙道沟两河村彭家寨),打造一个民族节日(苗族椎牛节),出版一套民族文化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宣恩卷),培训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民族文化“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成为宣恩县在建设民族文化上的亮点工作,也展示着建设民族文化实践者的风采。位于贡水河上的侗族风雨桥竣工于恩施州建州二十周年之际,为州庆日呈献上了一份民族厚礼,成为全州民族文化标志工程之一,更是宣恩县城一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全省唯一保留苗族语言和习俗的小茅坡营村,历经数载保护性打造,具有地域苗族风情的民俗村已初具规模,并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县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被誉为恩施土家民居“最光彩照人的明珠”彭家寨,成功进行抢救式修复和生态家园建设,已成为武陵山区典藏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被确定为恩施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更为日后成功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至2004年,相继两次在小茅坡营苗族民俗村成功举办了苗族传统椎牛节,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引起州内外各种媒体和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一套六本《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宣恩卷》经过民族和文化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历时年余时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这套丛书是宣恩县近些年来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集成。从2003年起,采用请师代训、办班培训、演赛促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培训工程,成效明显,全县现有州级民间艺术大师6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省州级非遗传承人24人,县级民间文化骨干上百余人,他们长年活跃在全县各种文化活动中。

  繁荣拓展民族文化

  2007年以来,在“五个一”民族文化工程的基础上,宣恩县民宗局进一步繁荣拓展民族文化。2007年和2010年,由县人民政府主办,民宗局与文体局承办了“宣恩县寻访命名优秀民族民间艺人暨传统艺术展演活动”,命名了李忠和、朱锦泉等两批次二十位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公开展演优秀艺人的原生态艺术和民间绝艺,受到社会广泛赞扬和好评。近年来,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把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整合,达到既弘扬民族文化,又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之目的。一是实施民族重点项目在县城贡水河岸建起苗族钟楼,拉动了4000米贡水河民族风情走廊项目建设,成为宣恩县城新的民族亮点工程;二是积极支持长潭河侗族乡集镇修造了一座侗族门楼、晓关侗族乡倒洞塘村修建一座13层侗族鼓楼,给传承侗族文化注入活力;三是又相继编纂出版了两套《宣恩县民族文化丛书》,成为全州出版发行民族文化丛书最多的县,并为全县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从2009年开始,民宗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与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紧密配合,启动了209国道(新线)珠山镇和平至高罗板寮线的民族风情走廊建设。2010年,宣恩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全国民族民居建设示范县”的重大决策,要求把新建和改造的特色民居外部造型统一设计和规范,且形成宣恩地域特色。民宗局承担了特色民居外观造型设计、住建局负责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任务。民宗局抽出专业人员经过反复设计,确定了“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栏杆垛脊,木门木窗”特色民居建设样式和标准,成为宣恩县推行的新建和改造特色民居外观造形“八要素”,即“十六字方针”。在特色民居建设工作中,紧紧抓住机遇,突出民族工作主题,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抢救性保护和打造了高罗乡板寮老街、谭家坝特色民居示范小区;沙道沟镇彭家寨;椒园镇庆阳凉亭老街、水田坝“千户土家”;万寨伍家台贡茶区;长潭河侗乡卢家院子和晓关侗乡野椒园侗寨等,使其传统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传统手艺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丰富并拓展了特色村寨的民族建筑文化。

  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十余年来,宣恩县民宗局完成和实施了民族文化系统工程建设,繁荣拓展民族文化工作,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全局上下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艰辛努力,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其做法务实,其影响广泛,其意义深远。

  ——扩大了宣恩的知名度。小茅坡营村多年藏在深山人未识,通过苗族民俗村的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设,使州内外乃至省内外,知晓了宣恩境内深山里有一个会讲苗语的村子,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探访的脚步、调研的身影、媒体的采访;晓关侗乡野椒园村古老的张家、杨家侗族宅院和长潭河两溪河村卢家院子,保护式改造后向外推介,更是让民族文化研究者们欣喜不已,倍受各级领导、媒体和学者们的青睐及关注,同时更让大千世界记住了宣恩。这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唤醒了文化保护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渗透或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观念、思想和生活方式,当地老百姓的民族意识逐渐淡薄或淡化了。宣恩县通过抢救、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对彭家寨吊脚楼群抢救式修复、设计建造“文澜桥”(侗族风雨桥)和苗族钟楼、举办苗族椎牛节;编纂出版《民族文化丛书》、寻访命名优秀民族民间艺人等,成效是明显的。小茅坡营、彭家寨、谭家坝、庆阳坝凉亭老街、张家、杨家和卢家院子的群众已把保护和爱护吊脚楼、老街道、老院落和传统建筑变为自觉。他(她)们知道就是这些赖以生存的吊脚楼群、老街老民居,成了“国宝”、“省宝”,吸引了中外客人参观拍照、研究学者们探访、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重新唱响的地方山民歌,招来了拍电视、电影和文艺采风的文艺家们;更让他(她)们惊喜的是,客人来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强了。

  ——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最明显的是县城风雨桥、钟楼建成后,不仅成为宣恩县城内亮丽的民族风景线,极大地方便丰富了县城群众的出行、休闲、游乐,而且拉动了县城城镇化建设,不到几年时间,几十栋楼房沿贡水河及兴隆大道拔地而起,一条全州最长的民族风情街基本建成,一片新城正在形成,真可谓:一桥贯南北,珠山添新景;新城建设热,民族气象新。更可喜的是在宣恩县城的新规划建设蓝图中,突出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特色、利用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已形成上下共识。

  ——焕发了民族文化研究热情。宣恩民族文化系列工程的成功实施,激起了全社会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自觉加入到民族文化研究的行动中来。特别是三套《宣恩县民族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发行过程,更是培养了一批热衷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并通过他们使民族文化研究走向了社会,形成了专业与社会的结合,为全县民族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据统计,近年来宣恩或单位或协会或个人出版了各种民族研究、文艺文学专辑30余本(套)。

  ——体现了深远的文化意义。宣恩县民族文化系列工程建设,是弘扬、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成功的实践范例,它的意义远在“一个村、一个寨、一座桥、一个节、一套书”和文化活动,因为,这些工程和文化活动,即让少数民族自己了解了传统文化风采,更让地方和外界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魅力,某种意义上看,还推动了全省民族文化建设的进程,事实证明,它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旅游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民族文化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借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和创新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在建设民族文化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新时期有新追求,下一步宣恩县民宗局将按照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将开展新的民族文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座侗族景观式鼓楼;编纂出版新一套民族文化丛书(书目暂定有《宣恩苗族》、《宣恩优秀山民歌曲选》、《地方手工艺作坊集锦》、《宣恩民间舞蹈集成》);拍制一张宣恩民族民间优秀山民歌光碟;打造一批特色村寨示范村;推出一台宣恩地方风情文艺节目;建好一个省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传承、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