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企业项目预研计划”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大手笔

25.08.2015  12:39
      服务社会是任何组织或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由,高校作为教育、学术、文化的综合载体,自然也必须履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与以“985”、“211”为代表的国内一流大学相比,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竞争更趋激烈,省属高校是故步自封、自娱自乐,还是对标需求、主动出击?武汉纺织大学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近日,武汉纺织大学学校领导、专家教授、科研骨干们,冒着盛夏的溽暑,奔赴省内外多个地区的相关企业,深入开展调研,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技术难题,由学校设立基金开启“企业项目预研计划”,到技术成熟时直接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项目预研计划”是学校全面开放办学的新实践,颠覆了高校产学研被动等待企业上门求助的传统作派,创造了高校主动服务社会的新模式。看似折本买卖,实则是饱含智慧的“大手笔”。
      晚清学者陈澹然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近年来,学校以“弯道超越”的魄力,相继实现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更名大学等目标;2015年,学校全面进入一本招生。与此同时,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行动是撬动现实问题顺利解决的杠杆。开放办学,主动出击,对标需求,服务社会。首先要有开放的胸襟、主动的意识,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行政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学校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目标和任务,要点燃再次创业的激情和梦想,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省属高校,尤其是行业类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定位,牢牢把握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把企业的需求作为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主攻点,一方面强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实现科技服务的精准投放,突破科研工作的瓶颈。专家教授、科研骨干也要放下身段,“何妨一下楼”,走出校门,走向企业,走进厂房,鼓励老师们出一身“臭汗”;要整合资源,破解“学术岛”彼此孤立、无相往来的困局,切实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发展。
      西方教育家赫威·卡利耶指出:“大学应向社会,也向政府证明,它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但大学在执行政府的发展纲领和回应现代经济的要求的同时,应当竭力保持本身的自主性。”省属高校应当超越学术与经济的紧张关系,主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