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仁和坪镇业产坪村看规划 三结合精准扶贫挖穷根

09.10.2015  11:58

  走进五峰仁和坪镇业产坪村看规划

  三个结合精准扶贫挖穷根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卫星地图上,有一块向东突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这里与宜都、荆州松滋、湖南石门三县相连,正是宜昌市特困村——仁和坪镇业产坪村。

  9月初,记者来到业产坪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安介绍:“我们业产坪过去不叫这名,叫‘叶伞坪’。相传过去有户叶姓伞匠,方圆百里有名,于是叫作‘叶伞坪’,后来传来传去,传成了‘业产坪’。”业产坪目前拥有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了今天的4个组。一直到去年,全村集体经济依然为零。

  记者到达这里时,碰到了驻村扶贫的市扶贫工作队队长万齐双和队员陈远志、杨书林三人,他们分别来自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安琪集团。万齐双向记者介绍了工作队精准扶贫初步调查的情况:业产坪全村550户村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9户。这里历来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产业。去年全村粮食产量1789.7吨,人平890斤。所谓粮食,其实主要就是0.9元到1元一斤的玉米等。生猪也是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但由于去年行情不好,今年养猪的户数大大减少。2014年全村生猪存栏5038头、出栏9488头。茶叶算是另一种收入,但由于处于400米到800米这样不高不低的海拔地区,以前产不出好茶。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4万元,人平纯收入4328元。

  “贫困是现实,但业产坪脱贫有信心。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镇为业产坪定下了近、中、远‘三结合’的规划。”仁和坪镇党委书记王垚告诉记者。

  王垚所说的“三结合”,指的是短期创收,鼓励村民保持生猪散养模式、人平6头猪规模,同时发展白山羊、黄牛等草食动物养殖;中期创业,依托国家实施的“千企帮千村”计划帮助村里发展以种植、加工黑茶为主的茶叶基地,建设茶叶专业村,形成稳定的经济收入;远期富民。仁和坪镇是全市有名的“红花玉兰”景观树基地,生态苗木产业市场更长远。

  二组村民李子孟、胡定艳夫妇是全村养牛产业的带头人。住了一晚后,第二天记者一早赶到他们家。

  “前天我们才拖了十几头牛到湖南长沙去卖,昨天下半夜才回。相比在附近交易,一趟多收入3000多元。”心直口快的胡定艳告诉记者,他们是外出打工返乡人群。回来后先是养猪,后来改养牛,另外还养了30多只羊。“我们收、养、贩,已经带动起了全村十多户养牛,但就是这一公里半的出组路害苦了我们。如果路修好了,全村的养牛户会更多,户平至少可增收1000元。”刘国安告诉记者,修路是全村最迫切的需要。全村大约有39公里通组路没硬化。算算账,得近千万元投资。

  黑茶产业是业产坪正在推进的一个关键性的致富项目。刘国安告诉记者,2013年起宜昌鑫鼎集团对口帮扶业产坪,业产坪的海拔适合种黑茶,目前茶园品种改良、全村黑茶茶园面积已达1000亩,占全村茶园的80%。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黑茶出口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帮扶建立的村青砖茶初制厂计划年加工能力200吨,目前已达到75吨水平。

  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40%的业产坪现有大学生34人、高中生34人、初中生28人、小学生69人。记者到过三组村民李克市家,他患肾衰竭,妻子早年病故,全家年收入才1000多元,即使如此,上初三的女儿也没退学;二组李卉、李琳双胞胎姐妹,母亲患病家中欠债数万元,她们仍坚持完成大学学业……这,是业产坪美好明天的希望。(记者 章良 王夙志)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