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大山里的水文哨卡

20.10.2014  10:02

大山里的水文哨卡 

□本报记者 熊渤 孟梦 特约通讯员 黄燕  杨松元 覃刚 

八百里清江,移步即景,成就了美丽的恩施。在这里,有着一群坚强的水文人,他们不惧风吹日晒和酷暑严寒,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恩施大山,监测着每一组水文数据,为防汛抗旱和国家建设提供各类水文信息。 

耳目尖兵”测水情 

9月1日8时,一场大暴雨袭击恩施州。恩施水文局数据显示,强降雨中心位于利川及周边地区,其所辖纳水溪雨量站降雨超过200毫米,为特大暴雨级别,而恩施清江段也出现近10年来第二大洪峰水位。 

1日23时,恩施水文站全体职工严阵以待。此时,清江水位已达到410.00米的恩施站内部注意水位。 

2日凌晨1时,雨越发密集,风也越发大了,在泥沙及颗分采样处,4名恩施站水文人顶着风雨捆绑铅鱼、操作缆道、提取采样壶。值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观测一次。凌晨4时,清江河里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声响,洪水裹挟着上游桥梁工程施工机械和设备倾泄而来。凌晨5时23分,清江水位超过413.50米的高洪水位。 

3日3时,水位跌落陡然加速。经过协商,测流人员决定采取30秒人工取时,抢测流量。 

…… 

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恩施站全体职工最终取得了完整的洪峰过程和泥沙及颗分数据。此次暴雨,恩施市防办依据恩施水文站的实测水位和流量信息,科学调度了大龙潭水库,为地势较低的巴公溪防汛预案启动提供了决策依据,减少了低洼地区的淹没损失。 

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耳目尖兵”,正是他们的及时准确测报,帮助水行政主管部门迅速科学地制定了决策,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遥测颠覆旧方式 

提到过去的水文工作,不少人的记忆还停留在每天2时、8时、14时、20时的四段式人力测量上,越是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水文人越是要进行外业操作,若遇见山洪暴涨,被洪水冲走殉职的事也时有发生。而如今,铅鱼、雷达自动测量取代了木头划子测流;设备自动收集、实时监控取代了一脚一脚的人工观测,恩施大山中水文人的工作方式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川市小河沟防汛专用站,设在利川市区前往腾龙洞的道路旁。此处的清江左岸是公路,右岸是树林,18.3米高的两根铁柱伫立在清江左岸,铁柱顶的悬臂横在清江上方。然而,就在这看起来既简单又不起眼的水文站悬臂上,安装着一套德国“SEBA非接触式雷达流量自动化遥测系统”,同步监测着清江表面流速和水位。由于对现场环境要求低,安装简单且运行可靠,能够自动识别测验断面河底变化,也不需要人工运行和经常人工维护,这套系统完全颠覆了传统水文的测验旧方式。 

恩施州水文局负责人杨松元是个老水文人,回忆起过去的水文观测站,他说用“简陋”两字不足以形容,而今,他由衷地感慨水文工作条件的巨大改善。 

2011年,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开始建设,恩施州新建了24个水文站,23个水位站,61个雨量站,降水、水位、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的采集、存储、传输等全部实行遥测,使恩施州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实现水文信息全覆盖,在监测预警、提前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夫妻”站成为历史 

群山中的大河边水文站远离城镇,人烟稀少,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总是来了又走,邹润却一个人在唐岩河旁坚持了8年,准确记录水文变化,提供第一手的水文资料,独自体会着没人交流的寂寞和孤独。2008年,邹润的妻子在婚后第二年也到水文站帮忙,大河边水文站变成了恩施州有名的“夫妻”站。 

而水文局新址,就坐落在恩施咸丰县城区边。邹润盼着早日“进城”,彻底告别“夫妻”水文站的历史。 

近年来,恩施州还新招录了十余名水文相关专业的年轻人,他们成为恩施州水文系统新的生力军。2014年,大河边“夫妻”水文站新增了一名小伙子。邹润从工作、生活多方面照顾,使新进人员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安心地留了下来。 

2009年以来,恩施州水文局积极倡导“依托两江、服务地方”的经营理念,经营创收2290万元,弥补事业经费2200万元,改善了职工福利待遇,留住了近年招聘的全部大学生。  

如今,大山里的水文哨卡已一改往日“老、少、边、山、穷”的旧貌,以崭新的姿态,服务着地方建设。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