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门课六院士 一讲二十二年
人民日报记者:程远州、郝迎灿
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课堂,资料图
六院士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资料图
引子
偌大的报告厅里,一位白发老先生缓缓登台,面向200多张略显稚嫩的面庞,弯腰鞠躬。掌声响起,一堂课开始了。
老先生名叫张祖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课程名为“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目前授课团队由6位院士、4位教授担纲。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这些学术“大咖”22年来潜心教书育人。从新中国测绘学的历史到引领学科发展的名师故事,从一个个现实应用场景到面向未来的科研前沿,他们不仅悉心讲授专业知识,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传承坚韧的科学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门课程所践行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美丽的珞珈山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以这门基础课为起点,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之歌。
缘起
“最早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
军训还没结束,张镇驿就和几个同学“密谋”转专业——他们刚考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时,以为测绘既枯燥又难学,不是在路面上布置一个又一个的水准点,就是扛着水准仪,顶着大太阳在野外搞测量。
“测绘学概论”第一堂课上下来,张镇驿就改变了主意。
“测绘是什么?测天绘地!”宁津生院士的开场白简短有力。“宁院士从测绘学是什么讲起,一直延展到测绘在海陆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前景。”一节课下来,张镇驿若有所悟,“原来,卫星导航、全息影像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应用,都离不开测绘这个‘土专业’。”
如今,张镇驿不仅没转专业,还因成绩优秀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成为测绘学院导航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当时新入学的本科生里,十个有八个第一志愿报的不是测绘专业,其中又有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宁津生掰着指头数,“最早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
当时,宁津生任校长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还未并入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但并不受考生热捧。本世纪初,原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四校合并组建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成立,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中全说:“虽然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往往不足半数。”
不受考生热捧,有外因,测绘学科及行业长期不为普通人知晓;也有内因,上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正处于发展转型期,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严重落后于学科发展,迫切需要教学改革。
1996年,宁津生提议由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新生开一门基础课,讲清楚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出路。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2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宁津生因身体状况欠佳,将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手中。
“这门课犹如为测绘学这片‘景区’绘制了一份导游手册,让新生畅游其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李建成说。
聊起“院士课”,测绘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刘美琴感慨:“你所用教材的编写者就站在讲台前给你讲课,享受这种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国也不多吧?”
绝活
“听课就像‘追剧’,听完一节想听下节”
张镇驿还记得第一次听刘经南院士讲课时的情景——
“测绘的本质就是研究时空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哲学家问的问题,也是保安问的问题。”学生哄堂大笑,谁知刘经南继而正色道,“这同样也是导航研究的问题。”
整整3个小时,刘经南从我国卫星测量发展史,讲到人类的定位基因,又讲到北斗精确测量,越讲越精神。张镇驿听得过瘾,“以前感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不可及,哪会想到现在面对面的就是研究北斗系统的科学家,遥不可及的知识顿时变得亲切易懂。”
院士讲基础课,魅力不一般。为让学生爱听、听得进去,院士们认真备课,不敢懈怠。
一本《测绘学概论》教材,院士们每隔一段时间便要一起商讨修订。目前这本书已再版3次,成为150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本。每年开学前院士们都会重新备课,将新理论、新技术及各自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新生一入门就得以一窥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
“一到开学时间,我的精神就紧张起来。”每年秋季学期开课前,龚健雅都要组织新生座谈交流,力求在课堂上用有意思的理论热点、技术应用回答同学们的种种疑惑。
院士讲课,课上有“绝活”。院士们不照本宣科,而是变着法地讲好测绘故事。
张祖勋的课就很“好玩”:为让学生感知摄影测量,他把自己拍摄的张家界风光照带到课堂上,办了个小型“摄影展”;现代测绘技术发展迅猛,他把无人机带进教室,边演示边讲解。还有一次,他把学生拉到室外,现场演示低空无人飞艇的操作……“我常常会搞一些出其不意的动作,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
虽已年逾八十,宁津生却是位时尚达人,年轻人爱玩的手机应用他都玩得转。前些年,他还在教学一线用电子潮品演绎测绘科学,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进行课上学习、课后互动。
李德仁最会“卖关子”,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创新思维: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随着提问渐次深入,课堂上不时有人“交头接耳”。见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李德仁顺势引入讲课重点,“学问就藏在我们今天的讲授里,请看摄影测量……”
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校园里“圈粉”无数。如今,“院士课”堂堂爆满,选课和旁听的学生已扩大到校外,上课需动用全校最大的教室。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也少了,每年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主动申请转入测绘专业。张镇驿笑言:“听课就像‘追剧’,听完一节想听下节。”
传承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没什么新鲜,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心”
院士讲基础课,22年不间断,背后自有缘由。“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学是根。在武大测绘学院,这是代代传承的理念。”张祖勋说。
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院士们常常提及自己读书时的老师。当年,这些我国现代测绘学的名家也都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1955年,国家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等院校的测量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统一调拨测绘教学科研设备,创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次年9月,同济大学测量系大二学生张祖勋随系离开上海,来到珞珈山南麓这片荒草丛生的土地,成为新校第一批学生。而他的师兄、刚刚毕业的宁津生,则和班里28名同学一起成为新学校的助教。
“当时学校名师云集,仅国家一级教授就有夏坚白、王之卓、金通尹、陈永龄、叶雪安5位,还有李庆海、纪增觉、顾葆康等。”张祖勋回忆,当时夏坚白开设大地天文学课,带动一批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课,还经常到学生宿舍辅导答疑。
“即使是给本科生上课,已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的王之卓也会用他独创的‘三段法’认真备课:开学前将一学期的课程全部备完,写好讲课笔记;讲课前一周再次修改补充,考虑教学方法;讲课前一晚,把所讲内容再仔细梳理一遍。”张祖勋说。
宁津生回忆,夏坚白先生是当时学院的院长,王之卓先生是航空摄影测量系的系主任,他们都会给本科生授课,“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就帮着准备教具,潜移默化,从那时起,我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书。”
数十年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历经撤销、复建、更名、合并,但名师讲基础课的传统未曾中断。在名师们的悉心培养下,学科人才辈出,相继培养出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院士就是其中一位。1957年考入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的李德仁,也曾和现在测绘学院的许多新生一样,不知测绘为何物,心心念念想着逃离。
“原本我想去北大读物理系研究火箭,结果学上了测绘,心里哪会没想法?”让李德仁没想到的是,听了夏坚白讲授的测绘概论课,了解了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等人去欧美留学的故事,他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并将其当成一辈子的事业。
1962年,李德仁将质疑苏联教材内容的论文送给王之卓审阅,内心忐忑不安。哪承想,王之卓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大加赞赏,不仅认真批改了论文,还邀请李德仁到家里长谈3个多小时。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多年来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传承的力量。这种传承,是理念、风范等深层次传统的延续。”2017年,张祖勋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奖励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以鼓励传承优良教风。
李德仁也在传承。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来后,李德仁一口气给本科生开设了3门课,给研究生开设了1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现在,他又开始准备给一年级的硕士生开设基础课“当代地球空间信息学原理”。“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其次才是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没什么新鲜,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心。”
更大的传承正在测绘学院、在武大校园推开。测绘学院设置20多个课程组,本科生的必修课基本上都由课程组团队授课,且规定每位教授每年至少要为本科生上课90个学时,相当于开设3门课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邹进贵介绍,在教师业绩考核中,测绘学院将占总绩效60%的业绩绩效分为两块,其中60%考核教学,40%考核科研。全院教授上课的比例达到给本科生授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把最好的教师放到教学第一线。刘经南于2003年至200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即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倾斜。
如今,“高教大计,本科为本”的理念与实践在武大不断深化。李建成介绍,除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外,2017年底,武汉大学还投入2000万元作为公共基础课奖励课酬,提升教学为主型教师的酬劳,同时将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单列,单设聘任指标进行专项评审,引导一线教师投入教学。
情怀
“院士们的事迹和讲授已经成为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思政教育资源”
名师上讲台,学生听得认真,被“有趣”的专业内容吸引,更被老师们的“行为世范”所感染。
王之卓、李德仁、龚健雅“三代同堂”的故事,在课堂内外传为佳话。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也都选择学成归国。
“那时有些人出国不归,我夫人常写信勉励我,学成归国才是正道,自己国家不强大,个人生活再好也会被人瞧不起。”上世纪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国访学,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久之后,他收到夫人来信,“学校下学期的课表已经排好,学生就等着你回来上课呢。”
得益于李德仁的推荐,龚健雅1988年到丹麦留学。留学期间,龚健雅科研业绩显著,好几个机构都向他发出邀请。这时,龚健雅收到李德仁的来信,“我正在看欧洲杯足球赛,各国的球员都是回祖国参加比赛的,你也回国参赛吧。”1990年10月,龚健雅选择从丹麦“回国参赛”。
除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还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时隔多年,张祖勋常在课上讲起王之卓先生对他的唯一一次批评,“当时先生交代我编一个程序,因对这块并不擅长,我就以忙为借口拖延了几次。先生严厉批评我说,‘人,不怕慢,就怕站。’”
源于这份严谨求实,张祖勋十四年磨一剑,研制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软件,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每位院士至诚报国、攻坚克难的故事,在讲述测天绘地的事业时娓娓道来,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慢一点没关系,就怕站下来,停下来。”张祖勋的故事让张镇驿深受触动。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做实验失败、受挫是家常便饭,但他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钻研到底。
看到一位位院士站上讲台、悉心讲授,李星星心里燃起了“星星之火”。正是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2004年从物理专业调剂到测绘学院的李星星推开了测绘工程学的大门,本科时期就参加了国家级的测量软件大赛,一路成长,如今已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李星星同年入学的丁浩,刚入学时对专业“三不知”——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但他不曾想到,十余年后会成为测绘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教授。而理想的“萌芽”,来源于宁津生讲授的“测绘学概论”课,“当年的情形依稀如昨,课后回到宿舍心情亢奋,感觉突然发现测绘学科和许多国计民生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我可以做一个有用之人。”
“可以说,院士们的事迹和讲授已经成为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思政教育资源。”邹进贵说。
“不求精深,只求概览,具体知识则‘且听下回分解’。”在李德仁看来,他们的讲授重在启发引导,既授“鱼”也授“渔”,让学生看到高山,也让他们知道高山可攀。
丁浩的书柜里珍藏着宁津生院士写的一幅字:求真务实。在院士们感召下,这些“务实”的新一代武大人,正奋力攀登新时代科研“求真”路上的下一个高峰。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2/06/nw.D110000renmrb_20191206_1-13.htm
(本网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