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两任总理亲笔批示 国家力量托举五峰新城
湖北日报讯(记者 唐宜贵 见习记者 吴擒虎 通讯员 周冰 张定乔 陈勇)共和国两任总理亲笔批示,国家三大部委鼎力支援。
省委、省政府先后15次研究、现场解决具体问题,一批央企联手驰援。
3年多来,五峰新县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规模,避险搬迁正陆续展开。
县委书记陈华说,是国家力量托举着五峰新城,圆了20多万土家儿女30多年的梦。
攥指成拳,迁建难题迎刃而解
站在五峰凉风洞山头,五峰老县城的轮廓一览无余。以天池河为界,县城沿两岸河谷呈南北走向,最宽处不足200米,最窄处只有60米,城区建设面积仅0.56平方公里,大山包夹,斜坡高陡,沟谷深切,高高低低的房屋,犹如放在锅底。
这样的景象,53岁的居民彭信学看过多次,每一次都是煎熬。
他的家就在凉风洞滑坡体上,1976年夏天的那场滑坡令他至今难忘:那天晚上下着暴雨,全家人刚睡下,忽然听见拖着尾音的闷响,出门一看,发现不远处的一片山不见了,100多米外邻居邓世美家的房子被埋进了乱石中,邓世美一家三口刚好外出,幸运地躲过一劫。
在彭信学的记忆中,1997年和2007年的暴雨季,县城发生过两次滑坡,曾造成4人伤亡,每次的滑坡和泥石流,都造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中断多日。
2004年,省地质灾害勘查部门勘测评价认定,五峰县城存在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城区东侧顺层滑坡、西侧不稳定边坡,在降雨及特殊地质环境作用下,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大,周边共发育各类滑坡体17处,总体量达477万立方米,且潜在隐患点众多,多数滑坡体处于持续变形阶段,直接威胁到城区840多栋建筑物,1.35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峰人民的安危,时刻牵动着水果湖乃至中南海的心,避险搬迁,刻不容缓。2011年4月,民政部批复同意,五峰县城由五峰镇搬迁至67公里外的渔洋关镇。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高度重视,相继作出重要批示。
经测算,避险动迁,需要40多亿元资金。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3亿元,五峰人摸一摸口袋,望城兴叹。
关键时刻,国家力量迅即凝聚而成,有关部委大力支持,财政部支持6亿元、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分别支持3亿元,共12亿巨资犹如强大的发动机,推动新县城避险搬迁工作在崇山峻岭中展开。
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国土厅各支援1亿元,武汉市到位1.3亿元,强筋壮骨。武钢、中烟、三峡集团、东风汽车、葛洲坝、湖北能源等大企业倾力相助。五峰新城工程,快马加鞭。
91个项目,撑起新县城脊梁
10月12日8时,朝霞越过山头,洒满山野,把五峰的山景装扮得格外美丽。
61岁的向常义,满面红光,白色衬衣扎在裤腰里,在柴埠溪特大桥上散步,十分悠闲。
他是渔洋关镇汉马池村二组村民,这里的大山海拔1200多米,过去因被山脚的汉阳河阻隔,抄个近路到渔洋关镇,也异常艰难。
得益于新县城建设,300多米宽的汉阳河上,架起了柴埠溪特大桥,红色的上承式钢管砼拱桥,桥面距水面有30层楼高,大山深处,桥景别致。“以前到一趟渔洋关镇,骑摩托车要40多分钟,现在走大桥,10分钟就到了。”向常义打趣道,过去是到镇上,现在是进城啊!幸福溢于言表。
五峰县副县长、新县城建设管委会主任王精复说,这座大桥是陆渔一级公路延长段的一部分,与升级的台小国道、呼北国道、宜张高速,构成五峰新县城的外环,通过与城内的8条大道连通,组成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从此,全省最小的县城五峰,在王家冲路口,有了历史上第一个交通红绿灯。
不仅彩虹桥、红绿灯成了五峰的第一,体育馆、图书馆、剧院,也成了五峰人的新宠,五峰人从未在自己的县城见过这些公共设施,3年建设,已初长成。
10月12日下午,体育馆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绑扎钢筋。来自三房坪村的建设者王武平说,“等孙子长大了,我要告诉他,我参加了我县第一个体育馆的建设。”
王精复说,在新县城建设中,本着避险项目优先、民生项目优先、基础项目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整治了险工险段,建成了学校和医院。
目前,渔洋关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3年多来,新县城累计开工91个项目,竣工55个,完成投资逾30亿元,基本完成了县城迁建的主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