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换代 武汉老工业基地悄然实现华丽转身
老工业基地怎样焕发生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
武汉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
编者按:
在党中央确立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已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焕发出全社会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活力。今日起本报将聚焦我市创新改革的一系列实践,反映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市上下实践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创业的进展,以期形成投身全面创新改革的更广泛的社会热潮。
近日,一位持续观察城市发展的学者网上论述多座城市的发展现实,认为武汉是“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传统优势产业被替代,过剩产能被压缩,新兴产业悄然升起。
武汉人从来不曾以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唯一”样本为目标,但不经意间也会发现,一度构成发展制约的传统产业困扰似在悄然之间已然淡出中心话题。
昔日的老工业基地武汉,今日描画的超大城市产业图景,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为立足之基,芯片、基因工程、金融等新技术革命要素正在重新锻造城市灵魂。
曾经“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
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受益于国家一批工业重点项目的落户,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一度为全国第四。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武钢身居武汉纳税第一强,有句形象的比喻:“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2012年数据显示,武汉国税收入中的武钢比重,已从原来的20%下降到5%左右。
经济观察人士认为,武汉至今仍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没有长生不老的产业。
2011年到2015年,武汉工业产值仍持续领先中西部,以东风、武钢为代表的国企为城市的经济支柱之一。
而在新兴产业领域,光电子和生物医药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也正在一手抓300万辆整车产能的同时,一手抓紧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
未来产业从“0到1”,颠覆式的产业进步则可能蕴藏在虚拟现实、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
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指向产业,一代一代接续发展。
自汉冶萍公司发端的武汉工业,在“一五”时期国家布局下获得强势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渐渐体力不支。曾经,武汉还被数家机构预判是“中部塌陷”的缩影,无论是GDP数字还是产业结构。
武汉工业的数据与这种预判完全相反:工业增加值去年刷新城市工业史,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3.2%,同比下降3.82个百分点;同期万元GDP能耗却下降了5.97%;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5.7:5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这背后是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带动下软件信息、工程设计、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收入高增长。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全市经济的发展速度,2011年超过了3000亿元,2012年是4556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为7701.41亿元。5年时间,高新技术由“1”变“2”,升级再造了一个城市的产业内核。
今年一季度数据出炉后,一家民间智库筛选全国661座城市数据后撰文表示,没想到居然武汉,是产业结构升级中最亮的那颗星。
咬定前沿,力拼将来,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只是例证之一
重工业城市,在关于后工业化城市经济体系的主流叙述中被强烈赋予贬值意义。老工业基地怎样焕发生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
新世纪前一个十年后期开始的武汉新一轮发展,有包括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诸多国家机会汇集,也遭逢包括全球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等在内的诸多变故。
以互联网+为特征,新的产业革命在全球涌动,工业4.0、再工业化等国际风向扑面而来。武汉盯牢了城市发展的两翼,一是以功能升级为指向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一是以经济实力为指向的工业倍增。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耐得一时不理解而带来的“骂名”,工业倍增更需找准产业方向,并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坚持。
光谷生物城,目前综合实力位列全国108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第二位。光电子产业,年行业产值从1144亿元增长到4420亿元,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一位行业人士回顾说,生物城项目从2008年开始启动,预测到2020年才会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当于12年前就打下了基础”。2009年前后,光电子产业步入快车道,“早发现早谋划并坚持,城市产业才可能真正升级”。
今年一季度,武汉取得重大收获,总投资240亿美元的世界级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在中国未来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武汉为这一“工业粮食”之梦酝酿了十年。2000年筹划,2006年集成电路产业新芯公司诞生。它的一期投资,占当年武汉固定投资总额的近十分之一,也是湖北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连续若干年,由于产能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地方政府始终承压。但新芯已建成两座最先进的300mm晶圆厂,其中一座全线运营。今天,国家在存储器产业上的重大布局花落武汉,湖北武汉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坚持终于迎来新的转折点,这是新的机遇,也是更重大的挑战。
政策类咨询机构“识局”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武汉这座新一线城市机遇。“若能在推动创新方面有根本性变革,或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弯道超车,抢占先机。”
而一座城市的崛起,无不以新主导产业的崛起为标志。几乎走遍所有知名城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在武汉说,“武汉的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在跟其他城市的相似点上找优势,恰恰是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让站在外面的人了解城市的特质”。
去年的现在,武汉最后一家化工企业搬出三环线,城市中心区再无化工企业。时间淘汰掉了生产出城市第一块肥皂、第一桶油漆的地方,它们的历史将在博物馆中延续。生产钛白粉的厂家说,搬迁意味着不短的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减弱,但长期肯定有着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与规模,居民也能收获绿水蓝天。现在的那片区域,正在集中建设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合伙人”和“创谷计划”实施,更多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正在萌芽
互联网发展,线性增长的影响力消退。
“识局”最新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武汉劣势有四:人才资源丰富却经常为人做嫁衣,科研成果花多果少,国企强大民企发展滞后,以及新兴产业缺少全国知名龙头企业。
这也正是武汉早已意识到并一直在破解的问题。只有成为引领性城市,才会有更多“从0 到1”的颠覆式创新来升级城市的发展模式。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适度超前布局。
去年,我市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向海内外英才发出邀约,今年公布的首批60人名单中,59位为产业创新人才,一位是知名创业投资人。他们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工作经历,掌握国内外领先的核心技术,部分技术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如著名材料科学家程一兵,将可瓷化塑料用于制备防火电缆,为世界首创。
落户武汉的企业中,华星光电项目代表了世界可量产显示技术最高水平。长飞、邮科院、华为、天马等一起,助推武汉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通用武汉基地作为通用公司全球最好工厂,与神龙、东风本田、东风雷诺等一道,支撑武汉迈向“中国车都”。80万吨乙烯,填补了中部石化产业的空白。
现在,新兴企业也正在此处酝酿。
每到9月,数十万外地学生从各地进入武汉;每天一睁开眼,355户新市场主体出现在市场上。
数十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接踵而出,互联网创业“第四城”在这里呼之欲出。
本土发展起来的网络直播平台斗鱼TV成立2年,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成为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去年底盛天网络A股上市,成为武汉首家互联网上市企业。还有卷皮网、铃空游戏、两点十分、车来了、秀宝软件、宁美国度等,这批新兴企业的估值超过500亿元。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变革瞬息万变,武汉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让千军万马迸发创新创业活力,让城市尽快成为创新乐园、创业家园。以“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中的“创谷计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10个以上“创谷”。
以百万大学生著称,占常住人口比重近一成……精心维护的城市,在技术导入期,只要有阳光、水分和宽松的环境,小巨人们快速野蛮成长。
截至2015年底,武汉GDP10905.6亿元,排名全国第八,这也意味着城市的经济地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辉煌。
不止步于此。2015年,武汉确认了三大重点产业领域: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与之相呼应,此后第8个月,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出炉,27次提到武汉,涉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多个产业布局,与前述产业布局多有一致。
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罗天昊说,武汉重新对产业根基进行了改造。
烽火科技子公司武汉虹信通信的科研人员在天线近场测试场内进行测试 记者周超 摄
记者张隽玮
责编: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