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县牛庄乡三变“牛”起来

08.07.2014  14:00

  盛夏时节,穿行在五峰牛庄乡的村村寨寨,绿树掩映小洋楼,水泥路边色彩多,魔芋、独活、贝母、蔬菜……

  从偏居一隅到声名渐起;从高寒特困乡到产业发展大乡;从两地(宜昌、恩施)四县(五峰、长阳、巴东、鹤峰)交界鲜有问津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牛庄乡,正在平均海拔1540米的土地上“”起来。

  “万元户”变“小老板

  在金山村,金博伦魔芋专业合作社的新厂房即将完工,理事长陆开武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已过不惑之年的陆开武,外出打工整整10年。2011年,他联合几个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发展魔芋产业,并组建了专业合作社。3年过去,如今合作社已拥有社员290多户,建成了1200亩的核心示范基地,去年辐射带动邻近3个村的芋农增收100多万元,社员户均增收4000多元。

  牛庄是个小乡,人口不到8000人。前些年,牛庄大力发展烟叶,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涌现出不少年纯收入过万元的“万元户”。

  但牛庄人不满足仅靠烟叶增收,为了多挣点票子,每年约1500名农民离妻别子外出务工。“在外面打工苦啊,收入也不是很稳定,家里更照顾不了。”回忆当年四处闯荡的日子,陆开武一脸无奈。“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柱;富得长不长,还要有眼光。”牛庄顺应烟叶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魔芋和高山蔬菜等产业,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了9个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昔日一批“万元户”摇身变为依靠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小老板”。

  眼看着家乡的变化,原本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踏上了返乡路。凌云村村民李传美打工多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前年,他打定主意加入了本村的贝母专业合作社,两年不到,就收入了将近7万元。去年,40出头的他将媳妇娶进了家。

  “两眼向上”变“双脚朝下

  “没想到晚上也能找到干部办事。”7月1日晚上8点半,沙河村一组村民郑本熊急匆匆来到乡里,找到乡党委副书记邵敏反映问题:五巴公路牛庄至巴东段的施工队正在抓紧时间拓宽路基,他的农田成了废土堆放地,无法继续耕种。听罢,邵敏立即同他赶往现场,与村干部、施工队一起勘查、协调,解决了废土堆放难题。

  在晚上、周末都能找到干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牛庄乡全力整治干部作风带来的变化。

  牛庄素有“宜昌西藏”之称,偏远的地理环境一度让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也跑“”了:反正天高皇帝远,有什么困难就向上哭穷。

  去年,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来到牛庄调研,殷切希望乡村干部“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脱贫致富奔小康要三步并作一步走”。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沉下心来,从干部作风建设着手,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干部领导班子建设的十项规定》和《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八个严禁》,严格执行乡镇领导干部夜间和节假日坐班、带班、联村联户联项目等相关制度。今年上半年,一名乡副科级干部因作风漂浮,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接待不周到,被扣发100元效能奖。

  该乡要求联村干部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每周到村不少于两天或每月不少于10天,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53岁的老干部刘耀明是市级特困村——松木坪村的联村干部,为摘掉特困村的帽子,他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讨论制定发展规划,主导发展了400多亩独活、贝母等中药材,村民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

  “泥水路”变“水泥路

  有一年春节,横茅湖村村民邹承波买了辆轿车兴冲冲返乡,从集镇出发走了不到两公里,车轮陷入了泥浆,只好弃车步行近3个小时才到家。

  沙湾村村民覃德全曾经雇请4名壮年汉子,抬着一头150多公斤的大肥猪到集镇出售。行至一绝崖处,因山高路窄,大肥猪摔下悬崖,4名汉子也受了伤。

  昔日,牛庄人出行太难。

  要想富,先修路。乡党委、政府痛下决心,累计筹资986万元,采取项目扶持、整村自筹的方式,全面打通9个村、72个组的村组公路。

  目前,全乡已建成4条对外出口路,硬化通村路、通组循环路14条,硬化总里程达到118公里,9个行政村全部融入牛庄“一小时经济圈”。

  牛庄乡平均海拔1540米,群众饮水闹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2009年起,牛庄乡开始实施“饮水脱贫奔小康”工程,去年,总投资达916万元的集镇供水工程启动,到2015年6月,牛庄乡集镇及周边3个村共3500人将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近半个世纪的饮水难将成为历史,全乡的饮水安全普及率将达70%。

  在宜昌市委农办、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环保局、扶贫办等市、县单位的倾情帮扶下,牛庄举全乡之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兴建一批民生工程。目前,投资350万元的牛庄中小学运动场、投资150万元的乡卫生院住院部、投资2800万元的国土整治等10多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牛庄已不是原来的牛庄。”乡党委书记唐会国充满信心,“按照市委书记黄楚平的要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紧扣中药材、魔芋、蔬菜三大产业,确保年内农业总产值过2个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900元。”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