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是玩概念的时候 要更了解人性化需求

21.07.2015  18:00

房地产业内认为互联网思维具有颠覆房地产传统模式的能力,但房地产+互联网的具体路径并不清晰,在7月19日举行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5届年会“互联网+”分论坛上,嘉宾认为“互联网+”的概念被热炒,但实际上一些企业看似用互联网思维做运营,其实是逆互联网的。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基于用户需求,在房地产行业即将进入顶峰,开始大谈去库存的时候,通过互联网思维来找到需求就显得自然而然,因此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房地产行业都把互联网当作一个超车或救命稻草的工具。不过转型变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曾经被认为是站在风口上的途家等新兴模式也逐渐被发现弊病。而线上、线下如何更好融合还没有明确答案。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互联网+”,这也可能是未来房地产行业+互联网的方向——更贴近人性化,更了解需求本身。

以下为嘉宾精彩观点:

钟伟: 当我入住到这家酒店的时候,我知道这家酒店有什么服务,可能是餐饮,可可是出行的,可能是健身的,等等内容,不需要我去打听,这些内容都可以推送到我的面前,不在乎是线上获得的,还是线下获得的,哪个便利选择哪个。在互联网的金融,甚至在互联网的地产当中,很多是走遍的,比如一些P2P的公司在线下有很多的网点,雇佣了几万人,最终死了,把一些闲置的地产拿出来做住宅的酒店化,无数人的居家都是分散的,每个投入成本都是很高的,这个做不过酒店的,这个看起来是互联网思维,实际上逆互联网的,

魏小安: 最大的困难是需求。从理论上来讲非常简单,契合人性,自由商业性,如果你干的事违背人性这个是不灵,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是向着人性。比如我们都想玩,玩的过程很复杂,旅的过程我们希望越来越快,到体验的时候,我们又追求慢生活,越慢越好,吃当然是吃好的,乐就很高兴,这都是人性,我们怎么契合这些人性,如果用一整套把人性规范起来,这个东西就不好玩,不好玩就没有吸引力。互联网+,应该是加更多的人性,+互联网让我们的细节更加精致,这个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潘军: 现在这个社会最痛苦的就是,原来这个模式是很清楚的地产行业快周转就可以解决,现在发现快周转不行了,连大佬都不挣钱了,现在是一个混沌期,大家不知道现在我们未来能够把产品卖给谁。无论是线上走线下,还是线下走线上,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的高度和深度够不够,互联网+带来高度,+互联网带来深度,很多细节,现在不是玩概念的时候。现在我们做互联网的问题处在一个概念可以解决问题,这是错误的,二是很多线下的企业,一窝蜂,房地产企业不应该反思吗?国内的传统的商业模式对用户和客户的用心不够,都在哪儿整合资源,都在那儿跟政府勾兑,政府不帮忙了,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办,资源公开了,发现资源不好使了,没有办法了。

陈湘明: 从线上到线下来的适合于这种模式研究做得差不多了,当然难度也小,可能解决了信息分类传播游戏等等,但是更多的产业是需要地面部队的,很多产业的改变如果没有地面部队的话,放在地面不可能,我们认为途家线下的不对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他们是纯互联网思维来做需要地面部队尔的问题。

杨冉: 房地产电商特别难做的一个原因,所有的商品交易当中最低频的交易,吃饭、看电影是非常高频的,但是买房子是非常低频的。开发商对于旅游度假销售需求非常大,我自己做开发商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一边卖房子,一边想卖房子这件事情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是有一点扯的事情,如果花了很多钱买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在旅游度假的地方,这个是不是把自己框死了,我每次买,说旅游度假去哪里,去我买的房子里,这个思维是有点错配。对于旅游度假地产的项目来说没有特别必要,这个想要的就是使用,对于开发商和客户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强调的是客户思维,我们做8020法则,我们希望20%的人去赚取80%的钱,对于销售来说,刚才潘总的想法是非常贴近于用户的思维,我可以花一套房子1/10的钱,但是我能够去享受到除了这套房子以外多了20、50,甚至100个地方的物业的选择。

李晓东: 我们原来基金的募集,很多都是通过一些传统的财富管理公司进行结合,现在做的国内的房地产投资,海外的投资,一些海外的物业,很多都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进行推广。我们也在这方面做很多的研究,也正在研发这方面的产品,在现在这个阶段,如果哪个企业再不跟互联网结合的话,可能最终是走向死亡的。

叶兵: 可能有一点不太一样的,线上到线下是隔一座山,线下到线上是隔一层纸,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心态之下,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处于一个前进的状况,整个形势未明,本身的线上和线下融合很多。今天的主题是互联网+,更多意义上是“互联网乘”,乘的概念我们是做城市链接,我们链接的是社区居民用户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居民用户和个人,个人与个人需求,包括旅游度假的需求,包括对于共同兴趣爱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