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伙湖北寻家乡味觅得商机 1年开近百家小吃店

16.07.2015  23:36

  华云岚

  楚天金报讯 记者邓莉 实习生朱佳敏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对游子而言,故乡的味道永远是最美的。客居武汉多年的云南人华云岚,在寻找故乡味道的过程中,无意间打开一扇财富之门:短短1年时间,他就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开了近百家云南小吃店。“小而美的餐饮美食十分接地气,我一个店只主推一个爆款。”华云岚告诉楚天金报记者,年内将开300至500家店,“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到最地道的云南美食”。

   做家乡小吃

   吃遍千家店找“配方

  华云岚的创业,始于“好吃”。

  虽然武汉不乏可口小吃,但华云岚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美食。“武汉包容性很强,街头不乏来自安徽、四川、新疆、湖南等地的连锁餐饮店,但却很难找到一家正宗的专营云南小吃的连锁店。”华云岚心想,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有商机,为何不将家乡的小吃标准化生产,引入武汉甚至走向全国呢?

  说干就干。去年5月,华云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寻找最地道的云南味道,华云岚多次回到家乡,走街钻巷,专门寻找有特色的小馆子。最高峰时期,他一天可以吃10餐,经常是到一家店后就直接点上几十种小吃,刚开始他不好意思只尝一口就浪费掉,每天都撑得快挪不动脚。“那时候,我每天都吃消食片。”说到这里,他忍俊不禁。

  3个月的市场考察下来,华云岚吃过的刁角馆子近千家,最终他确定了创业的方向。

  从一开始,他就定位于开云南特色小吃连锁店,“创业首先必须寻找好的盈利模式,要做就做可复制的生意,只有标准化才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不过,要想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标准化生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采访中,华云岚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出5000元想买一个小店店主的米线配方,对方却犯难了:“我就是习惯性随手一抓,没有配方啊。”于是,华云岚专门去买了一杆秤,店主抓一点调料,他就称一点,最终将这个配方进行了量化规范。攻克配方标准化问题后,还得设法解决食材存储等问题。

   推三种风格

   年内目标开三五百家店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是竞争激烈的“红海”,要想脱颖而出,光靠好味道还远远不够。

  华云岚显然深谙营销之道,他在店面设计上走小而美的个性化路线,颇吸人眼球,“现在90后、00后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我根据他们的喜好,在装修上走快时尚路线”。

  第一家店选择开在民主路,是因为当地人气很旺,很容易聚集年轻的消费群体。他将店子设计成三大类别:专门烤饵块的店,一般只需要8到15平方米;米线店20到40平方米;甜品店在40平方米左右。

  根据不同的经营品类,店面的颜色各异:主营鲜花饼的店被装修成粉色,甜品店则是绿色基调,看上去个性分明;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他还在传统食品上做了一些创新。比如,烤饵块中加入了冰激凌等口味。

  华云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进店人均消费20元,因为是快餐,每天如果人流量在一百人左右,利润就已可观。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目前华云岚主要走加盟路线,武汉开了3家店,加上河南、安徽等地,已有近百家店。“不靠加盟费挣钱,就是想快速抢占市场,希望今年内做到三五百家店,让云南小吃被更多人接受。”华云岚说。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