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十堰农村脱贫的两把金钥匙

18.04.2016  12:12
 

“怎么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群众脱贫增收的动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该抓住易地扶贫搬迁机遇,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终实现‘百姓富、乡村美’的有机统一。”在16日上午十堰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旅游扶贫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上,市委书记周霁开宗明义,指明工作要旨。

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主持会议。在家市四大家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市区旅游、环保、扶贫、农办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5日,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生态滨江新区、樱桃沟旅游名村、黄龙斤坪生态观光园、茅塔东沟村等11个具有代表性的参观点。

 

谈认识: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思想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

 

在谈到旅游扶贫、易地搬迁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者的关系时,周霁指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深化精准扶贫、解决攻坚难题的治本举措。

他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二产三产;一头保护生态环境,一头优化村容环境,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能够加快实现“农旅”结合、城乡融合。就农民来讲,增加了收入和就业机会,促使大量的农民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成为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从业者,产生一批农民老板、农民经理,解决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就农村来讲,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面貌,使城市的现代理念和生活方式与乡村快速接轨,加快城镇化步伐;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活跃发展,解决中间环节过多挤压农民利益等问题。应该说,它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新型产业的一个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易地扶贫搬迁既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既是精准扶贫的一大创举,更是贫困地区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若能抢抓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发挥旅游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搬迁群众一步迈入小康社会。

“总之,市委、市政府把三项工作一并安排部署,就是通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大机遇,让更多的群众搬出‘穷山恶水’,住进新社区,吃上‘旅游饭’,解决长远生计;以旅游扶贫为载体,探索一条贫困山区以扶贫攻坚为统领的特色全面小康之路。”周霁说

 

谈旅游扶贫: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

 

十堰的旅游扶贫工作该怎么抓?周霁要求,强化规划、全域、融合和机遇四种意识。

“今天的规划,就是明天的现实。”周霁强调,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必须牢固树立规划意识,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先布棋再落子,避免“翻烧饼”。

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防止低水平开发、无序建设、“千村一面”。

其次,要突出特色,防止建筑千篇一律。苗寨的吊脚楼、徽派的马头墙、小青瓦,这些形象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十堰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在发展乡村旅游上,一定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城市化,要分类建设一批山水资源型、民俗文化型、农家乐参与型、景区依托型、城郊带动型、休闲观光型、人文精神塑造型的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让农民能够就近增收致富。同时,也要把握好与全市旅游整体风貌的关系,既体现个性化,也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突出“秦巴流青、丹黄点晴”的十堰特色风貌,不能把每个景点都孤立起来发展。

第三要留住“乡愁”。农村就要像农村,乡村旅游如果搞得像城市一样,就失去了发展之本,丢掉了魅力之魂。城不城、乡不乡,大量“种房子”,淡化甚至毁掉原生态,绝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那种失去了乡之魂、丢掉了农之本的事,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谈到强化全域意识,周霁提出,要“点线面”立体打造全域风景区。一是“点”上出精品。让游客“吃得爽心、住得放心、玩得开心、购得称心”。二是“线”上提功能。让旅客达到“快旅慢游”、“快旅重游”。三是“面”上要创品牌。打造一批像婺源油菜花、安吉竹海这样的龙头景区、旗舰品牌,让十堰全域村村如画、处处可游、步步有景。以此来补齐乡村旅游短板,形成“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众全民化”的发展格局。

如何提高融合意识?周霁强调,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品味山水文化,畅游田园美景”为主题,推进融合发展、集群发展,提高旅游扶贫的综合效益。对十堰而言,一要融入一二三产业,二要融入“互联网+”,三要融入乡村文脉。

“ 强化机遇意识,就是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周霁说,“易地扶贫搬迁,国家给的政策空前利好,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各地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扶贫搬迁和基础设施资金。如果错失良机,我们就会愧对贫困百姓。所以,要在布局安置点上、政策宣传引导上和发展致富产业上下功夫。”

 

 

谈农村环境整治:建宜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政治上讲,是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从发展上讲,是为了建设宜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从民生上讲,是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色福利。”周霁强调,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四个结合。

首先,要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多给自然“种绿”,多为生态“留白”,保护好森林、湿地、湖泊等生态细胞,决不能毁了田园建公园,毁了大树补小苗,毁了园林搞盆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以赴推进“绿满十堰”行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净化水源,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其次,坚持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既要坚持标准,又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化”,更不能不顾农民现实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大拆大建,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第三,坚持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努力实现生态环保与脱贫致富的有机统一。比如,樱桃沟村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设施当景点、把产业当景观、把农村当景区”,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除了自家责任田里的农作物,连山上沟渠里的荠菜、黄花菜、地衣、野蒜等都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第四就是,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各地要按照“治管并重、即治即管”的要求,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和维护管理机制,走出“抓一阵、好一点,松一下、坏一片”的怪圈。

 

谈保障:切实增强责任主体和市场主体意识

 

如何保障上述目标顺利实现?周霁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创新突破、扎实推进。

他要求,各县市区是乡村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主要领导要牵头抓总,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一盘棋”的思想。

同时,要创新工作机制,把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和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在政策保障上,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的情况发生,真正把好事办好。

张维国要求,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高质量管理,避免想当然、瞎指挥、低层次和粗制滥造;要坚持彰显特色、千帆竞发,避免千人一面,小、杂、乱、全,把农村搞毁了;要坚持市场为主体,政府主导,避免行政命令大包大揽,和打乱仗一哄而上;要坚持产业融合,各方互动,汇聚优势,避免单打一和效益流失。

(供稿:十堰市旅游局  审稿:孙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