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地方不保护”

27.01.2015  20:02

乐见“地方不保护

人民日报记者 武卫政

■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会有更多的地方不敢、不能、不想搞地方保护

  兰州市政府近日公开批评兰州石化:短短数月,屡次环境违法,作为央企,社会责任何在?兰州石化回应:诚恳接受政府监督和批评,依法做好环保工作。紧接着,在兰州市召开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现场推进会上,兰州石化对今年的减排目标做出了承诺。

  以往,大型企业有了环境违法行为,所在地方的政府不是为其辩护,就是装聋作哑,这种现象被称为“地方保护”。兰州石化受到兰州市政府的公开批评,是一个“地方不保护”的典型例子。

  敢于“地方不保护”,是因为兰州市切实重视改善环境质量,尤其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很多过硬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治污成绩来之不易,岂能允许后退?兰州石化一再出现污染事件,是管还是不管?想必兰州市政府也有过纠结。兰州石化是兰州乃至甘肃经济发展的功臣,政府严厉批评功臣,不下一番决心是做不到的。

  敢于“地方不保护”,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今年施行的新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在这一背景下,兰州市政府底气十足。

  敢于“地方不保护”,是因为群众的诉求有了新变化。兰州石化在兰州发展了50多年,与当地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兰州人说起兰州石化,以前充满自豪,这几年情绪复杂。情绪变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污染事件多发是重要因素。人们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要生存,现在要生态,对好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政府加强大企业的环保监管,顺民意,得民心。

  敢于“地方不保护”,给大企业敲响了警钟。大企业应该把兰州此举看成一个信号,不要以为利税大户就可以随意排污,不要以为国企、央企就可以不受监管。不要一边说自己投入巨资治污,一边屡屡暴发污染事件。治污有实效,才能说服人。污染事件发生之后,仅有道歉还不够,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治污水平,关键时刻拿出“宁停产不污染”的勇气,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

  敢于“地方不保护”,给其他地方带了个好头。中央做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判断,要求“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针对的不是某个地方,而是全国。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兰州,能够要求大企业擦洗环境污点,中部和东部地区更有条件这样做。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会有更多的地方不敢、不能、不想搞地方保护。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