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镇发展支招献策的“老参谋”

01.06.2015  19:40
  □临西县下堡寺镇干部 张树文   2009年至2012年间,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在东留善固村和张老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2010年10月的一天,在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同志的办公室里,已是80岁高龄的张老耐心地询问我的情况,鼓励我要耐得住寂寞,塌下心来为基层服务。   对于乡镇的发展,张老始终挂在心上。可以讲,他为下堡寺镇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一个金点子,为镇里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聚了能量。因此,我们镇里的干部都喜欢叫他“金点子书记”。   这些年来,张老给我们镇想出的第一个“金点子”是:抓好植树造林,建设造福子孙万代的“绿色银行”。遵从他的建议,镇里创新工作思路,明确了树权、林权归属问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并且形成书面合同,让广大群众吃了“定心丸”。目前,我镇已是省市闻名的“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初步估算全镇可实现林业产值8000多万元,植树造林让农民有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张老为我们镇开出的第二个“金点子”是:联村建党总支,强村带弱村,实现优势互补,快速发展。彭子固、李子固等7个村,村小人少,村落集中,但基础条件差,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经张老倡议成立联村党总支后,发展很快,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供水站,解决了长期困扰5200多名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又筹资120万元建起了“明德小学”教学大楼。   张老贡献的第三个“金点子”是:形成“支部+协会”新体制,带动产业大发展。近年我镇新兴产业大量萌生,先后形成了棉花加工、纺纱、酿酒、林果和运输五大产业。经张老提议,镇里把经营同一产业的能人召集起来,推行“支部+协会”的村域发展管理模式。如今,下堡寺镇共成立棉花加工、大棚菜种植等农民协会16个,成为农村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和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