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试验区研讨会举行

30.09.2014  11:28


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试验区研讨会举行

   湖北日报讯(记者别鸣、通讯员李树)昨日,“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研讨会在汉举行。省政协副主席肖旭明出席并讲话。

   肖旭明指出,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两圈一带”战略调整完善为“两圈两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首次上升为省级战略,“丹河谷”组群建设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先行区,一年来不断完善思路,已进入具体实干阶段,要进一步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等关系,抱团发展,借势借力,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去年8月,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市县政府在汉签署《加快构建“丹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省首个中小城市群建设启动。一年多来,“丹河谷”组群在汉江流域迈出跨区域合作发展新路,取得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研讨会由省社科院主办。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与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襄阳、十堰及组群三地负责人参会发言讨论。

丹河谷生态优先路径确立

 

图为:研讨会现场。

 

图为:谷城南河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自然风光,使谷城成为全国有名的生态旅游大县。

   湖北日报讯 阅读提示: 去年8月,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签订了《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6月,襄阳、十堰两地政府共同签署了“丹河谷”组群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行动框架。两市三地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在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速“丹河谷”城市组群发展引人关注。昨日,省社科院邀请省内外专家在汉召开了“丹河谷”生态经济试验区研讨会,现辑录之,以飨读者。

   创建“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要突出四个重点

   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 朱厚伦

   创建“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这一命题的提出,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创建试验区重在抢占发展先机。创建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贵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赢得先机。要抢占汉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与发展先机,为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寻找突破口,在更大的市场半径内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品牌和政策,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创建试验区重在先行先试。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先行先试。要坚持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五个先行,科学编制试验区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国家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河谷大桥、梨花湖环湖公路、西武客专设站等项目建设,加快丹河谷组合型城市建设,引导三地统筹推进汉江流域保护。要开展市场决定机制、江湖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城乡发展区域统筹、社会治理创新五个先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汉江流域最大的湿地保护系统,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公共交通、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政策创新共享、重大项目报建五个一体化,加快公交互通,推进出租车同城化运营,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统筹划分城市功能布局,共同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区域合作发展相关政策,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

   创建试验区重在绿色发展。汉江经济带,特色在生态经济,生命力在绿色发展。要坚持“三维纲要”原则,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推行“四化同步”举措,明确绿色发展路径;要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增强绿色发展保障。

   创建试验区重在组群发展。丹河谷组群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特色、优势、出路都在组群,要强化组群协作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战略布局,形成1个省级领导牵头挂帅,襄阳、十堰积极主导,丹河谷三地主动作为的“1+2+3”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推进组群发展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深挖城市矿产

   中共谷城县委书记 艾文金

   谷城紧紧围绕“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全省工业强县和河谷组群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积极与老河口、丹江口共同攻关,创造更优的政策环境。统筹布局汉江沿岸的园区、产业,严把项目准入关,使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工作常态化。

   坚持发展循环型工业,紧紧围绕再生资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千亿园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百家企业成长工程,以骆蓄、金洋、三环车桥、三环锻造、美亚达集团等百亿企业为龙头,以40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园区为平台,突出打造再生铅、再生钢铁、再生铝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亚洲锻造中心、中国车用蓄电池生产基地等。突出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条,加快把谷城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种业基地、全省重要油茶基地、全省生物质能源示范区等。加快实施半径为500公里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百盟光彩产业城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大薤山(南河)、堰河、承恩寺等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努力把谷城建成一流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鄂西北地区物流中心。

   科学规划布局。谷城将积极与丹江口、老河口共同努力,形成最优发展布局,完善丹河谷组群发展规划和谷城城市发展规划,构建中心城区,抓好40平方公里的城北新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全面推进“丹河谷”相向发展、一体发展,统筹推进特色镇、新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绿满谷城”工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使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水更清、天更蓝。

   突出五个坚持 加快融合发展

   丹江口市市委副书记 王太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马上就要调水了,“丹河谷”城市群必将引起社会更大关注,我们提出五个建议:

   坚持生态环保融合。丹江口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保护区,一方面要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快水土保持,村庄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汉江航道疏浚,同时修建河堤景观带并延伸连接丹江口“一江两岸”景观带。

   坚持交通先行。公路方面要加快丹老一级路和丹谷一级路建设,铁路方面要加大融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尽早实施“老丹铁路”电气化改造,规划建设丹江口—谷城—老河口城际铁路或轻轨,形成铁路环线,并联合申报与丹西铁路建设连接。水路方面要加大汉江河道疏理整治,开通航运。

   坚持产业互补。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及产业、企业间过度竞争。老河口、谷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应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推进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丹江口实现对接互补。

   坚持旅游对接。将“丹河谷”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共同推介,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动开发。一是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以环江生态景观公路为纽带,串联各镇,着力建设水生态滨江村居。二是沿汉江打造丹江口至老河口、谷城沿线两岸湿地公园景观带。三是充分发挥古隆中、武当山、丹江口水库三张旅游品牌,规划“丹河谷”3日游线路。四是强化旅行社区域合作。

   坚持民生共享。加强医疗合作,创造条件实现三地医疗机构交流合作,让群众享受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文化交流。以汉文化为纽带,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汉水文化、神农文化和三国文化。举办经常性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体制机制创新是协同发展的保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卢华翔

  “ 丹 河谷”这三个县市,是国家重要的生态敏感地区。都位于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同处汉江流域(长江最大支流),湖北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鄂豫省际交界地区区域竞争的桥头堡;同处汉江河谷,最远相距35公里,地缘相近、文化相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但地处末端区位,可发展空间稀缺。谷城:地处汉十发展廊道,是地区交通节点,可发展空间较为有限。老河口:传统工业城市,城区距汉十发展廊道较远,但发展空间充裕。丹江口: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一级水源地。“丹河谷”组群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武当山—道家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汉江—位列天下四水,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丹江口水库是中部最纯净的“”,名山大湖,人文生态兼备,国际知名度高。谷城,青山碧水,生态宜人,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丰富。老河口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三县市资源互补性强。

   但同时,三县市土地流失显著,需要三县市共同加强生态环境控制,方能有效保障丹江口水库和汉江的水质,污染源沿江分布,需要三地协同进行治理,才能确保汉江水环境安全。

   从产业结构看,三县市都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导,随着调水造成汉江水环境容量减小,延续现有产业发展结构将对汉江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三个县市组群发展不是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寻找共同利益,实现协同发展问题。

   建议在五个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在国家生态敏感区将生态优先战略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共建区。共建区是当前城市之间空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空间资源互补,为建设用地紧缺的城市提供发展空间,而提供空间的城市可以获取更强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形成合力,分摊设施建设成本,快速实现功能集聚;有利于加快城市空间的对接和融合。共建区可采取飞地模式,一地选址,集中管理,按照要素投入比例,协商分配股权和收益。或采取交界地区模式,跨界选址,统一规划,各行政区分头组织实施。

   探索适合地区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设立中央单列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并对丹江口实行增值税全留地方政策,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水电站的发电量以优惠分配给丹河谷地区,弥补大坝下游水电损失。

   建立区域防洪协调机制:对接“长委”防洪规划和管理,协调三县市防洪设施建设。

   建立三县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县市行政主管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事项以及合作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

   建立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报省住建厅审核备案制度。

   丹河谷”要实现六个先行先试

   ——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导秦尊文

   新 型 城镇化先行先试。加强三地经济社会、交通、土地、环保、水利、城市建设等各项专项规划的对接,联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谋划重大发展项目。依托丹江口市区、老河口市区、谷城城关和石花、李楼、仙人渡等重点镇,推动乡镇的特色化发展,打造一个组合型的“特大城市”,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依托汉江、汉十和老宜三条重点轴线,辐射带动“丹河谷”中小城镇发展,建设汉江流域的重要增长极。

   户籍制度改革先试。放宽落户条件,三地共同制定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优惠政策,同步推行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三地农民异地进城的限制。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

   土地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综合推进“丹河谷”三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城镇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荒滩荒坡荒地开发利用等工作,统筹安排三地土地指标,优先支持重点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行先试。以建设大通道、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为重点,实施交通畅达工程,打造鄂西北、襄十间区域交通枢纽。积极推动武汉—襄阳—十堰城际铁路和西武客专设站;加快汉丹铁路“老丹段”电气化改造。构建丹河谷组群的城市公路环线和三地联系的快速通道等,加快航道整治,提升航运能力。加快老河口机场军民结合进程,引进实力强的航空物流企业,尽快把老河口机场建成中西结合部的航空物流港。加快武当山机场建设步伐,打造丹河谷组群旅游航空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率先推动城市公交一体化,形成“丹河谷”城市交通“半小时经济圈”;

   公共服务一体化先行先试。取消三地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服务的行政区域门槛,加大医疗卫生合作、教育、文化交流力度。

   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以产业园、工业园为载体,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激活民间资本,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总量。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再生资源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做大做强专用车、改装车、总成零部件等为重点,建成“汉十”工业走廊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实现工业、农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共同构筑“一带两核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生态环保合作,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共探城乡低碳发展方式。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