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护好一库水唱好扶贫歌

18.06.2015  18:25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彤 通讯员张震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2015年是我省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的收官之年。为挖掘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呼吁全社会关注扶贫开发,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到丹江口、保康、五峰、大悟、英山、通山、鹤峰等7个县市,走访调查,采写了一组“看扶贫攻坚”的报道,以点带面,向读者展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奔小康的精神风貌,敬请关注。

   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因丹江口水库而得名。这里满眼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丹江口市委副书记王太宁却告诉记者,这里既富有又贫困,“‘富有’是因为守着一库清水,价值无限;‘贫困’是因为这里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有9.86万贫困人口。”

   既肩负着保生态、保水质的重大使命,又承担着稳增长、惠民生的巨大压力,丹江口市围绕“”字,做起了一篇产业升级、生态扶贫的大文章。

   均县镇是库区唯一一个整体搬迁的乡镇,该镇绝大多数人,既是移民,又是贫困户。9日,记者来到了重建的新集镇,街边的第一栋建筑叫“均州客栈”,24岁的老板柯事成正在店里核对当日入住顾客的信息。他告诉记者,全家是2013年7月搬到这里的,此前,父母在家务农,自己和妻子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攒不了几个钱。如今,4口人依靠搬迁后复建的三层小洋楼,经营起这家旅馆,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周末、小长假,来镇上钓鱼、游玩的游客很多。

   丹江口市扶贫办主任范昌辉介绍,新集镇的基础设施投资达8.2亿元,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产业布局也随之调整,已成功开办了30多家农家乐和家庭旅馆、12家建材超市、50余家古玩商铺,还连续承担了两届全国钓鱼大赛的接待工作,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旅游乡镇。

   为了护水,丹江口市先后关停了100多家污染企业。也因护好了这库清水,慕名前来的客商络绎不绝,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村镇纷纷涌现。这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功不可没。2013年,共计111公里、投资26亿元左右的丹江口市丹江口库区公路(环库公路)建设启动,目前建设已接近尾声。

   傍晚,记者来到环库公路江南段,碧绿的库水、葱茏的植被、平整的路面,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这是一条景观路,更是一条脱贫路。习家店镇老君殿村是公路沿线经过的村庄之一,盛产柑橘,全村年产量达1000万斤,但交通不畅、运费过高一直令人头疼。环库公路凉水河至习家店段建成后,该村至集镇的距离从30公里缩短至14公里,交通工具由三轮车、小货车变成大卡车,一天往返运输从2次增加为6次,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市实施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精准扶贫工程。副市长周德随就这样和习家店镇马家院村贫困户许正富结成了“亲戚”。许正富的儿女都在丹江口市打工,收入仅能糊口,老两口身体不好,平时就靠8亩玉米地为生。了解到63岁的老许之前有养猪经验,家里还有现成的猪舍,周德随鼓励老许养猪,还亲自将一头400多斤的老母猪送至老许家中。老母猪当年就生下6窝猪崽,共36头。今年年初,老许卖出了其中的10头,赚了近5000元。他说接下来准备把剩下的小猪养大,一年挣个一两万没问题。

   不少爱心企业也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加入到扶贫的队伍中来。湖北霖煜农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来到蒿坪镇观音庙村,以村企共建的形式发展了万亩清香核桃基地,还投资2000万建起了核桃培训基地和深加工生产线,与1000余户贫困户签订技术培训、科技管护合同。润秋生态农业公司免费将自行繁育的黑猪猪崽提供给余家湾村65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到年底再按市场价统一收购。企业负责人范元君说这种产业扶贫的方式比从前企业参与爱心捐赠,效果好得多,“通过养黑猪,每户年平均增收4000元,人平均增收1000元。

   据介绍,近7年的试点建设,丹江口市已有5万余人成功脱贫。2015年力争再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