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十二五”库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回眸

11.01.2016  12:41

(程勇  边海霞)随着丹江口市蒿坪镇余家湾小流域罗山垭坡改梯综合治理工程的完工,至此,“十二五”期间,该市共完修建坡改粮梯1067亩,坡改果梯1154亩,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967处,治理黄川、蒿坪两个项目区4条小流域74.5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 

三大措施。“丹治”工程启动以来,丹江口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设项目办公室,项目办下设工程部、财务部、综合部,负责做好规划,具体指导项目实施及管理工作。工程列入全市重点督查和重点审计项目,由市政府和项目乡镇签订责任状,明确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在工程施工期间,项目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深入工地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项目乡镇也把库区水保工程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水保领导小组或工程指挥部,细化目标责任具体抓落实。全市自上而下,做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从组织上确保了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是抓成本控制。除了抓好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外,重点抓好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监理单位严把质量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造价咨询单位严把工程计量支付关,从现场管理、工程款支付、工程结算等全过程参与,以便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抓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区石鼓镇开展过“丹治”一期工程,坡改果梯和退耕还经济林措施深受群众欢迎,但是由于工程完工后都移交给农户分散管理,受管理技术的限制,规模效益难以发挥。2013年项目工程措施仅有土坎坡改果梯880亩,田间道路5.88公里,排灌沟渠6.75公里,蓄水池14口,沉砂池27口。该市在治理工作开展前,就明确目标,集中资金抓重点地块,措施布局以土坎坡改果梯为中心,从沟脑到沟口、坡面到坡脚,各项措施集中分布,建一块成一块,建后由村里大户承包,承包人个人又投资近60万元,将基地面积扩大为1000亩,目前,该基地是石鼓镇连片面积最大的核桃园。三是抓后期管护。该市“丹治”二期坡改果梯、退耕还经济林措施全部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薄壳核桃,两年已栽植4万多株,完成栽植面积1347亩。工程完工后,委托苗木供应单位多次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对农户进行了病虫防治、树杆定型、后续管理等技术培训,跟踪服务不仅使农户的管护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农户对苗木后期管护的重要性有了认识,目前,项目区核桃苗在天干少雨,土壤墒情差的情况下,成活率仍达95%以上。 

为确保按时、按量、高质完成年度治理任务,该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做到建设重效果、建后重管护。认真落实“工程四制”。规范财务资金管理。为规范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提高项目效益,项目办建立健全完善内部制度,制订了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细化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有效地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使用。抓好日常管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包流域,对质量、进度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协助项目乡镇、村组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协调解决项目乡镇、监理、施工单位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指导项目的实施,信息反馈等工作。加强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三控制的力度。注重工程建后管理,工程竣工后及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并建档立卡,跟踪服务。确定专人,做好工程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报送进度、各类信息和资料。 

三大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近五年来,项目区共修建坡改粮梯1067亩,坡改果梯1154亩,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设施967处。各项措施切实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变了项目区群众广种薄收的状况。 

新建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库区水保综合治理特别是果梯和退耕还经济林措施建设,为我市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了平台。建成了能满足群众粮食安全的基本农田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林基地,土地产出率增长30%以上,尤其是核桃产业的发展,措施进入效益期后,年产值将达818.5万元,并且将带动相关产业及后续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农村面貌。项目区各项措施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村,基本改变了治理区过去脏乱差的环境,村容整洁、人居环境优美的目标正在显现,同时由于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辐射效应,改变了治理前贫困落后的面貌,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