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渐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热土

26.06.2014  12:42

    新华网武汉6月26日电(记者吴植、罗鑫、许凤、陈俊)法籍华人张勇民在25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上,为研发多年的新型治疗关节炎药物寻求资金支持。“作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发展潜力大,较易吸引到投资。

    第十四届“华创会”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联合主办,24日在武汉开幕,为期3天。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华人华侨专业人才和工商企业界人士与会。

    张勇民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他同时也是武汉江汉大学的兼职教授,每年定期回国指导学校年轻师生进行科研,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的科研实力。

    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转型期的中国,释放大量创新创业机遇,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越来越多像张勇民一样的海外人才选择回国,贡献知识与经验的同时,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产出。

    近年来,中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归国海外高层次人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25日举行的华创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项目达到98个,占到签约项目总数的60%,占比和总数相比往届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新加坡华侨陈义红,自2003年起的每届华创会都没有缺席。掌握多项全固化固体激光器核心技术的他10多年前在新加坡创办新特光电集团。今年的华创会,他打算为最近开园的武汉光谷新特光电工业园招揽高端人才。

    “我们目前急需激光应用方面的高端研发人才,博士学历、工作经验至少2年,最好带技术来,能够独当一面。”陈义红说。

    陈义红对这些年华创会感受最深的是以前重“引资”,现在讲“引智”。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近年来的城市人文环境、政府服务意识均在提高。这也是他将占地达3.7万平方米的工业园落户武汉的重要原因。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在华创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将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国,引资也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引智成为从国家到地方的共识。

    有专家表示,由于人才的流动受到政策、文化、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比资金流动更难以掌控。与此同时增值效应也明显高于资金资本。目前在国际竞争中,人才争夺比资金更为激烈。

    2006年由华创会牵线搭桥,闫大鹏第二年就下定决心回国创业,携全家定居武汉。他拥有的光纤激光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同时在他的带动下,引进了8位海归学者、3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闫大鹏2009年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随后两年还获得武汉东湖开发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支持。他认为,当地的各项人才政策是他回国的重要原因,这些政策为他解决了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更加能一心一意投入研究。

    引进人才已经成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重点。2008年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以来,已吸引4180人回国创新创业,引领带动地方引进数万人。以武汉为例,近年来推出针对高层次人才的3551光谷人才计划、黄鹤英才专项计划等。其中3551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共投入人才专项资金7.64亿元人民币,支持772人(团队)创新创业。力争用3年时间,在5大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引进50名领军人才和1000名高层次人才。

    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热衷归国创新创业对应的是境外归国留学人员的归国潮。据了解,近三年出国热大幅降温,回国人员突破76万人。各地在对青年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不少支持。譬如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地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

    在此次华创会上,开办招收对象为海外高层次初创企业负责人的华创学院成为创新之举。华创学院实行企业家导师制,对计划回国创业或已经回国创业但面临困境的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提供一对一辅导,提升科技成果、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据悉,“华创会”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共签订引进人才和技术项目2万多(组)个,引进海外专家5万多人次,创办企业3000多家,已逐渐成为中国引智引资的知名品牌和华人华侨回国创业的有效平台。(完)(记者吴植、罗鑫、许凤、陈俊)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