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商会通史》出版座谈会举办(图)

10.07.2015  18:17
中国近代商会通史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10日电 (陈岩)7月10日,《中国近代商会通史》出版座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近代商会通史》是中国近代商会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具有开拓性意义。

  《中国近代商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商会与近代中国》成果,初稿完成后以优异成绩通过成果鉴定,并于201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通史》以商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探讨商会制度的演进、商会与政府关系、商会的政治参与、商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会与国家形态间的复杂关系等种种问题,尤其是借鉴和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商会存在的社会与法理基础、商会的组织与运作原则及其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讨商会与近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敏说,《通史》的立项研究得益于恩师章开沅先生的倡导。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章开沅先生即在《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这篇论文中,对晚清江浙地区的商会、商团、市民公社等资产阶级社团组织作了初步的研究,提出商会“是早期江浙资产阶级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舞台”,“商会的成立,明显地增强了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著名的论断。这些论断极大地影响了随之兴起的商会史研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章开沅先生是中国商会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和倡导者,开风气之先,引领了这一新的学术潮流。

  马敏指出,经过三十余载的持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商会史研究队伍逐渐扩大,一批更年轻的新生力量逐渐成长,研究领域、研究时段以及所研究问题不断扩大,新的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撰写一部中国近代商会通史成为拓展商会史研究的迫切需要。从2004年开始,到2014年完成,《通史》整整花费了十年时间。

  与会学者认为,《通史》是中国近代商会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具有独特的学术眼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大大学教授邱捷指出,该著作纵向上从1902年写到1953年,长达半个世纪,横向上几乎涵盖了西藏之外所有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会,资料宏富,问题意识凸显,勇于开拓新领域,探讨新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邱捷还建议说,在此基础上,学术团队可以研究撰写《中国近代商业通史》。

  华南师范大学谢放教授认为,《通史》具有“从现实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的显著特色,充分吸收学界的成果,全面总结中国近代商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到能够延续至今,并可以通向未来的历史基因,使商会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社会组织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天津社会科学院宋美云说,《通史》是华中师范大学几代学者悉心研究的一个高水平成果,是全国研究商会的学者的期盼,是一部学术精品力作。《通史》史料坚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文字顺畅,令人爱不释手。《通史》填补了中国近代商会研究的多个空白,在多个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比如抗战时期的商会学界研究一直是“碎片化”的,《通史》全面系统研究这个时期的商会,具有整体性特点,弥补了不足。

  《通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共计200余万字,分为四卷:第一卷为晚清时期卷(1902-1911),由马敏、付海晏著;第二卷为北洋时期卷(1912-1927),由虞和平、朱英著;第三卷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卷(1928-1937),由朱英、郑成林、魏文享著;第四卷为抗战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卷(1938-1953),由郑成林、魏文享、李勇军著。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