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调水源头生态转型 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29.12.2014  13:33

调水源头生态转型 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催生湖北十堰水源地“绿色革命”

  2014年12月12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天公作美。从陶岔渠首北望,蓝天白云之下,渠中浪花翻涌,一条8公里的人工渠奔向遥远的天际。水流向前,穿过江淮线的分水岭,抵达郑州,在一个名为孤柏嘴的地方越过黄河。之后,它一路北上,润泽豫冀京津。15日后的12月27日,水流到达终点北京。这道渠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程1432公里。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成败在水质,持续靠生态!承载着世纪梦想,水源地从工业到农业,从经济到税收,迅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南水北调 承载水源地的“绿色大爱”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基流。

  2014年初冬,笔者来到位于汉水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混凝土坝身上露出一条清晰的新旧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就是从2005年开始到2013年完工的大坝加高工程印记。分界线的位置,是大坝原有的高度:162米。

  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到现在,已历时60余年。从正式开工到丹江水进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周期长达11年。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1961年~1980年,十堰先后动迁28.7万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连同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一同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从2009年8月20日首批移民迁入枣阳市,到2012年9月18日最后一批移民喜迁新居,十堰再次动迁18.2万人。

  两次大型移民,46.9万人离别故土,相当于丹江口市现在的全部人口。

  丹江口市的移民任务最重,仅国税机关2009年~2011年就担负起3个村454户1880人的移民外迁内安任务。为了移民,工作队员“5+2”、“白加黑”,可谓夜以继日、忘我工作,许多干部累倒、病倒在移民一线。

  据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苏道伟介绍,南水北调淹没十堰土地面积55.2万亩,折合368平方公里。淹没5个县市区29个乡镇街办1096个村民小组362万平方米的房屋面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十堰每年直接增支减收61.6亿元。

  这些付出换来的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每年向北方调水95亿立方米,相当于2.4个密云水库、1/6的黄河;远期年调水将达到145亿立方米,基本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一江清水 引领水源地的“绿色转型”

  十堰北依秦岭,西靠巴山,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十堰境内河流来水占丹江口水库总来水量的90%。丹江口水库库岸线4610公里,十堰占70%。生态保护状态如何,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也关系着北方地区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要实现一江清水北送,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十堰市市委书记周霁坦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为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被国家划为“限制开发区”。如何在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十堰选择了自念生态约束“紧箍咒”,追求绿色GDP,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走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之路。

  “治污保清水是天大的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谈及治理污染工作,十堰市市长张维国态度十分坚决。

  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和剑河是十堰的5大河流。由于历史原因,这5条河流的水质大都为Ⅴ类或劣Ⅴ类。为下大力气进行5河治理,十堰市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完成管网建设557公里,关停污染企业20家、整治排污口497个,完成河道清淤68公里。如今的神定河,碧水荡漾、绿树成荫;治理后的泗河,草木滴翠、花团锦簇。曾经是城区最大污点的河道,已变成一道道亮丽风景。十堰还推行“河长制”,对5条河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治理长度达293公里。与此同时,十堰城区和一市四县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厂6座,新建垃圾集中处理池9.7万个,整治排污口800个,在线监测47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

  要把污水治住,更要把污染源清除。

  生产黄磷为主的丹龙公司曾经是丹江口市的“小巨人”企业,但为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该企业已在多年前关停。十宝皮革有限公司有30多年的建厂历史,年上缴税收900多万元,但因其建在污水处理厂下游,环保不达标,今年整体拆除。十堰像丹龙公司、十宝公司这样已关停并转的企业达329家,同时拒批160家污染企业,关闭106家黄姜加工企业,迁建125家企业。

  丹江口市国税局局长曲良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因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变发电为调水,每年减少发电税收1.5亿元,因50多家企业关停及成本增加等因素,每年减少税收在2亿元左右。这一税源缺口是新增税源所无法弥补的。“宁可完不成税收任务,也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曲良明说。

  “生态建设并不是十堰发展的制约,而是十堰发展的前提,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张维国深谙生态是十堰的宝贵财富,也是优势所在。如今十堰一手抓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一手抓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

  “国家下了这么大力气保障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正是我们质量的金字招牌。青山绿水就是我们致富新机会!”说这番话的人叫陈斌,今年45岁。他率先实现从能源加工产业向水产业转型,新办的年生产处理20万吨天然饮用水的企业已投产运行,被称之为引领水源地经济转型的企业家代表之一。

  企业的自觉行动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引导。采访中,十堰市经信局陈瑛告诉我们,生态是十堰市最大的优势,更是发展的生命线。围绕“一核多支点”的绿色发展战略,十堰市委、市政府先后为县市区授予了一面又一面绿色发展的大旗。郧阳新区的“生态滨江区”建设,丹江口的“中国水都•十堰龙头”建设,房县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竹山的“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建设、郧西“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建设……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面授出的旗帜都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主题。

  在一面面“绿色”发展大旗的指引下,十堰市各县市区竞进提质、亮点纷呈。苏酒集团落户郧县,房县黄酒“飞”出大山,潘口水电站建成发电,生物产业园“登陆”车都,武当道茶香飘华夏,农夫山泉享誉世界……2014年,全市133个绿色发展项目集中开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青山绿水 催生水源地的“绿色税收”

  十堰水源地的税收是检验绿色经济的风向标,而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税收。

  2014年,十堰市国税局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绿色发展战略,率先对郧西、竹山、竹溪和房县四县采取以征管质量为核心的“无计划”绿色税收考核模式,增加绿色税收含量,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升级。

  推行“无计划”的“绿色税收考核模式”,改变了国税系统已沿用20年的收入任务考核方式,重点考核以政策执行准确率、税收执法正确率等“五率”为主的税收征管质量,把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放在了考核的首位。

  十堰市国税局局长刘绍武说:“青山绿水是十堰市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我们就是要发挥税收职能,让区域优势更加显现。”

  税收压力减轻,让政府能够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升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扶持了一批以水资源利用、生物科技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产业集群。

  其实,早在南水北调开工之前的2002年,十堰国税就提出了“绿色税收”概念。从那时起,十堰就以绿色资源为支撑,加快培育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绿色产业。十堰的绿色发展、绿色税收正是伴随着南水北调的步伐而不断推进的。

  “十堰最大的绿色资源是水,水电税源是十堰居汽车、商业之后的第三大税源。”十堰市国税局收入核算科科长王永说。

  有关资料显示,十堰共有13大流域,248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达100亿立方米,年过境客水28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高达500万千瓦,占湖北省蕴藏量的1/4,在湖北水电建设“一主两翼”开发战略中扮演着北翼的角色,是湖北省除宜昌外的第二大水电基地,可供开发利用量有340万千瓦。

  潘口水电站是十堰的第三大水电站,也是竹山县已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目前,该县建成的大小水电站共37座,2014年入库水电税收2600万元,占全县国税收入的18%。“3年后,预计全县水电税收将达到1亿元左右,占全县国税收入的50%左右。”提起水电税收的发展前景,竹山县国税局局长田勇充满信心。

  “汽车城”再建“水电城”,从房县的三里坪电站,竹溪县的水坪电站,到竹山潘口、龙背湾、小漩电站,再到郧西的陡岭子、孤山、夹河关电站,南水北调建设期间,十堰新建水电站达20多座。到2014年,全市共建成各类水电站220处199万千瓦。加上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全市水电站总装机为240处296万千瓦,电力工业产值近30亿元。国税机关积极落实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已累计抵扣进项税达2.2亿元。如今全市已投入运营218家水电及供电企业累计缴纳国税4.3亿元,十堰真正成为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

  除了水资源,十堰的另一个优势在山。1999年以来,十堰完成造林639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445万亩,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8%。

  据十堰国税的统计资料表明,2013年全市增值税减免税企业721户,减免增值税2.5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产资料、绿色农产品加工类企业占到70%。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税收服务的不断优化,为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环境,促使企业把“山”的文章做大,依托大山的农、林、特资源把企业做绿做强。

  “围绕打造中国武当药谷的目标,十堰生物医药工业一年一台阶快速发展。”十堰市委副书记郭俊苹介绍,十堰药用地生物达250科、1360种。2014年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达100万亩,产量2.5万吨,医药产值达30多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倍多。

  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夫山泉、源头水等4家水资源利用企业,香港心怡心宝凉茶和苏打水、国水清泉饮料、北京康为水产品生物加工等10余个在建新型工业项目正陆续建成投产。“武当道茶”、“房县香菇”、“神农木耳”、“竹溪蘑玉”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企业已达220家。近3年,全市注册新办了411家水资源、食品加工等生态环保型企业,新办企业年纳税2352万元。2002年~2014年12年间,全市生态环保型企业由几十家发展到900多家,贡献绿色税收达17.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30%左右。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源地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堰国税的绿色税收将达到60%左右。”十堰市国税局副局长郑隆贵对绿色税收的前景充满了自信。

图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