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 华中师大教授解读目标任务重难点

25.02.2019  11:10

  楚天都市报记者揭明玥通讯员党波涛

  《实施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推进基础教育巩固提高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

  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前者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后者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

  昨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三女牙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对两份文件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难点、突破点。

   最重要 

  走中国特色教育之路最重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第一条和第二条都提到了“中国特色”;《实施方案》十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即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

  范先佐教授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中,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关键词,所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弄清如何全面推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于中小学、职业教育等各个学段,尤其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样要自成体系,具有中国特色。

  刘三女牙教授认为,国家在此时出台这两份文件,是为了支撑“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建成教育强国,再来反哺国家经济,来支持社会的长足发展,这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最困难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困难 

  文件中明确,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所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深层次和全方位的改革。而这当中,最困难的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刘三女牙教授认为,目前的新时代有两个特征:其一,国家在建立创新型社会,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意味着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进行全面配合;第二个特征就是信息化时代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对某些行业和产业有了颠覆性的改变。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教育该如何发展,人才该如何培养,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也更加迫切。“在十大战略任务的第二条、第六条和第八条,都专门提到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技术和方式的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促进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

  范先佐教授说,一流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拥有了创新人才,中国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最核心 

  “择校”的核心是“择师” 

  在采访中,刘三女牙教授和范先佐教授均认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核心在教师。

  范先佐教授介绍,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于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若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根本无从谈起。从硬件上,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太大问题,差距最大的是软件,即“师资”问题。

  “现代社会,‘择校热’越来越热。与其说老百姓择校,不如说他们是在‘择师’。”范先佐教授说,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改革重点都放在义务教育阶段,而近几年,学前教育成为社会热点,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化。按照世界标准,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高等教育其实已经达到普及化。此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也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教师。

  刘三女牙教授说,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对所有学段的教师都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源于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来源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手段、和理念的重新塑造。“以后的老师,绝不是仅仅掌握信息技术这么简单,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传道授业解惑’可能是最简单的。”刘三女牙教授说,未来社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特质日益多样化,育人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这决定了对老师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育人理念等,都有着更多要求,老师更要做终身学习者,中小学老师也要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突破口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全社会合力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刘三女牙教授和范先佐教授表示,教育出现的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都是紧密相连的,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以体系化的设计和推进为基础,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湖北作为教育大省,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首先应该抓牢教师队伍建设。”范先佐教授建议,湖北高校资源丰富,政府应以师范院校为主导,吸引更多非师范的综合性大学参与到教师队伍的培养中来,让其成为幼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同时,应着力提高教师待遇,尤其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要将最优秀的人才留在教师队伍,这样教育现代化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

  刘三女牙教授则认为,湖北可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利用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特点,给我们实现‘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目标,提供了更多的抓手和手段。这也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而这些工作也需要从理论研究、产业布局等全方位去思考、落实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