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珞珈山水浇灌中法友谊之花

14.01.2015  12:13

法国前总理埃罗参观中南医院急救中心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呈现一派生机。法国迫切希望与中国建立多方位的合作,其中寻找一所大学作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十分重要。

早在1896年就与法国有过合作的武汉大学,成为仅有的合作对象。1980年签订的《中国武汉大学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会谈纪要》,是改革开放后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首个合作备忘录。

34年来,师生以知识为媒介,互通两国璀璨的文化瑰宝。中法交流成为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交流最突出的特色。而武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和法国交流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高校之一。

2014年12月1日,巴黎卢森堡宫举办盛大颁奖晚会,武汉大学吴泓缈教授与国家卫生部门领导人、法国企业家皮尔·卡丹等一道,被评为“中法建交50年50人”。此前,吴泓缈还获得法国政府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

刘道玉、赵剡、周云峰、孙洪、王靖……武大共有10名教师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各类荣誉勋章。

与此同时,法国学者纷纷来到珞珈山。每年有近300人来校访问,50名专家在武大长期任教,其中5人先后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

珞珈山与塞纳河隔空辉映,凯旋门与樱花城堡相得益彰。双方交流日益深入,中法无边界实验室、巴黎化学信息与分子实验室、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30多项科研合作逐一展开。

作为分列不同语言体系的文明大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不可或缺。1999年,武汉大学与法国合作建立法语联盟,每年出入其间的学生达4000多人。2006年合作创建了巴黎第一所孔子学院。

武汉大学与法交流创下了多个首次。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蓝博访问武大时说:“武汉大学是向法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

难办的事情,我们办成了!”法国科学院院士斯托兹回顾武大与洛林大学的合作历程时,颇为自豪。中法医学教育合作15年,培养学生近300人,毕业生成为国内医院“抢手货”,部分赴法深造。武大还接收了近百名法国著名大学的学生来校实习,人数之多,在中国高校尚属少数。

中法法律法语双学位班、中法物理双学士学位班……在全国高校首创中法世界经济试验班后,近20个中法联合培养特色班,又成为学校的“王牌”,培养了大批熟练掌握中英法三种语言、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专业精英。

2013年12月7日,时任法国总理让-马克·埃罗光临珞珈山,在校史馆发表演讲时,看到许多学生并没有带同声传译器。他说:“现场这么多武大学生精通法语,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共同分享、沟通交流的基础。”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来访时,称赞武大是“中法交流的典范”。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14/content_429622.htm?div=-1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14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