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与“学”双轮驱动

10.05.2016  16:45

周二早八点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余功茂一如往常,走进教五楼一间教室,这天上午他要上四节英语课。他声音洪亮,时常与学生互动,还偶尔穿插些英文小段子,逗得大家会心一笑。

然而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一年多前他已被确诊为双肾肾功能衰竭,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上课时无法久站,只能跪在凳子上。

学生告诉他,“为了上您的课,我愿意走15分钟赶过来。”“每次上您的课都能轻松愉快地学到很多。”余功茂坦言支撑自己的力量是学生,是他们的求知热情,“只有站在讲台上,我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

余功茂总是多方查找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界动态和时事内容,力求让每节课内容充实。他的手机里存有大量单词和长难句。“老师要不停地学习,才能传递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享受育人的快乐,学生醉心学习的乐趣,这是武汉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缩影。那么,“”与“”的双重动力是如何激发出来的?

激发“”的动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重中之重。

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成为武大教学比武的盛会。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杜莉就是受益人之一。“在前辈们的点拨下,完全颠倒讲课顺序,先讲案例后下定义,再从案例中找要点。”杜莉在比赛中悟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也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近一年来,青年教师联谊会在武大校园日益活跃,300多位成员遍及各学院(系),成为“种子”教师的大本营。这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精心打造的成果之一。该中心致力于破解“青椒”教学成长之困,助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借鉴PBL(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模式,每2-3个月进行一次微调查,根据困扰青年教师最多的教学问题选择主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岗前培训,李德仁院士等知名教授传授教学“秘笈”;实施“70后”学术团队计划和青年学术社团资助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立项建设了一大批教学研究项目。肥沃的土壤,让一批批俊彦脱颖而出。

解决“”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是当务之急。

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语言互助小组,由7个有出国留学目标的同学自由组合而成。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院拨款资助优秀团队购买学习资料。而今,雅思单项8分、GRE325分、法语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在法国交流一年……每位小组成员的手里都已攥着不俗的成绩。

拜师学艺是学子练就深厚功力的“上招”。信息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任文华,一年前被吸纳进胡吉明老师的科研团队。参与该项目的本科生有28人,其中一人以第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了英文论文。

学习成绩亮红灯、学分差太多怎么办?学校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分析每学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采取补救和帮扶措施。

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师傅指点,强化学习纪律,鼓励勤加锻炼……学校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为学子营造了自由驰骋的“江湖”。

学校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最好的发展支撑和服务支持,使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精于教学,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副校长周叶中认为,“”与“”双轮驱动,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5/10/content_455643.htm?div=-1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