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手"托起中国城市新版图 你家为啥上不了榜

09.10.2015  12:08

编者按:在以“大改革”和“大调整”为基本共识的“新常态”模式下,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区域空间格局酝酿着变革调整的契机。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的双轮驱动,将会对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那些把握转型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区、高铁枢纽等,将会迎来一个相当长的机会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

一、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

根据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以及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可以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内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以及港澳与内地共289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及其与理想城市的差距。通过各区域的统计描述比较,可以更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

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可持续竞争力十强

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

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力方面,香港的等级排名均较为靠前。

杭州、南京、厦门等三个未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上却具有很大优势。

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布较为相似,可持续竞争力十强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城市竞争力的区域格局

从全国各大区域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分布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而可持续竞争力的区域排序依次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中,东部沿海(包括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集中了中国当前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

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环渤海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均出现单调递减的总体趋势。

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则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出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可持续竞争力则呈现出正“U”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