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介绍

09.02.2015  18:05

  一、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一)总体思路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关于加强能源矿产勘查开发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将能源矿产地质调查作为地调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重中之重,在今后6年中,要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全系统的智慧和力量,充分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力支撑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我国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重大突破。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重大需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要求,推进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在紧缺能源矿产勘查开发上的基础和先行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

  突出四项重点目标:第一,支撑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所需要的竞争性出让区块,优先提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试点所需要的勘查区块。第二,在页岩气勘查开发进程中抢占制高点,支撑形成至少100亿立方米产能,为推进页岩气产业化发挥关键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第三,创新机制,推进煤铀兼探、油铀兼探,为夯实我国核电发展的资源基础、改善能源结构和国防安全发挥关键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第四,集中优势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力求打开羌塘油气宝库的大门。

  (三)基本要求

  第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多部门、多单位、多专业、多技术方法综合部署安排,突出重点目标、重点矿种、重点地区。在工作布局上,突出南方海相页岩气、北方砂岩型铀矿、油气新区新层系、青藏高原油气等重点。

  第二,坚持“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不动摇。二是坚持紧扣国家重大需求确定工作的轻重缓急。三是坚定不移地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三,坚持“基础地质先行、战略调查突破、商业勘探跟进”的工作机制。

  第四,基础地质调查与矿政管理(特别是矿业权管理)充分协调,无缝对接。

  (四)工作重点

  主攻南方页岩气、加强北方新区新层系、探索羌塘新区,加强砂岩型铀矿,开展漳州干热岩资源勘查示范。2015年安排7项工程、35个项目。

  一是羌塘新区油气战略调查。开展半岛湖等重点区地震勘探,优选有利目标区,落实钻探井位,探索适应高原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体系。开展伦坡拉旺页1井压裂试油,力争取得重要发现。

  二是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开展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航磁航重和武威—敦煌中小油气盆地航磁航放综合调查,查明油气盆地结构构造和地质背景;针对松辽盆地外围北部、准噶尔盆地北缘等新区,实施少量地震勘探,提高资料品质;针对新层系进行区域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圈定油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优选目标实施钻探,力争实现2-3处油气新发现,推动油气公司跟进勘探。

  三是南方页岩气资源调查。主攻四川盆地及外围龙马溪组、牛蹄塘组,滇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优选有利勘探靶区,实施地震、钻探等工程验证,力争取得页岩气重要发现。依托重庆涪陵等页岩气示范区,开展页岩气成藏理论、勘查技术和调查评价研究,建立中国特色海相页岩气理论体系和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开展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摸清资源家底,为页岩气规划和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四是支撑新疆油气体制改革试点。以新疆退出油气区块和伊宁等中小盆地为重点,开展资料二次开发、重点区带调查评价,优选勘查区块。

  五是加强大型盆地综合调查评价。继续开展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和综合评价,提出勘探新目标。开展新疆准南低煤阶、东北枯竭矿区等煤层气调查。开展内蒙古二连盆地油页岩、华北煤系矿产等非常规能源调查,落实勘查开发有利区及可采资源。

  六是开辟北方砂岩型铀矿新区。加强铀矿调查评价,推进煤铀兼探、油铀兼探,重点开展东胜铀矿田外围等地质调查,查明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开展广西苗耳山、江西相山等地区硬岩型铀矿调查评价,新增一批铀矿资源。

  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核心,围绕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对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对找矿突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依靠部省合作机制,充分调动行业和地方地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后两个阶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支撑找矿突破。七个具体目标:一是初步形成我国西部亿吨级铜资源远景区带(包括西南三江、青藏高原和南疆五地州),其中包括若干个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二是初步形成亿吨级铅锌远景区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周缘和环扬子,其中包括若干千万吨级铅锌资源基地。三是夯实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钾盐、铬铁矿、锰矿、铝土矿找矿目标所需要的地质基础。四是实现战略性新兴矿产,特别在锂、三稀矿产、晶质石墨等矿产调查的重大突破,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五是初步构建3个千吨级金矿基地,在山东胶东、青海的“金腰带”和甘肃、青海、四川的“金三角”新增3个千吨级的金矿资源基地。六是直接支撑服务南疆五地州、乌蒙山地区矿产勘查开发,为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促进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七是形成并公布万幅1:5万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件。

  2.推进科技进步。通过实施这个计划,在矿床学、成矿规律、找矿规律、勘查技术方法、浅覆盖区找矿,以及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分析测试、信息和资源利用技术上有新突破。

  3.促进机制创新。三个具体目标:一是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坚决打破部室分割、单位分割、专业分割、技术分割,实现综合规划部署、大兵团协同作战。二是对内对外开放共享,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国内和国外合作。三是实现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合理分工、有机衔接。

  4.助推人才成长。

  (三)具体要求

  一是瞄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目标,找准商业性矿产勘查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二是坚持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除南疆五地州、乌蒙山片区等特殊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程度,其他都坚持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定位。三是突出重点目标、重点矿种和重点地区,统筹兼顾。

  (四)工作重点

  加强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推进大宗紧缺矿产和新兴产业矿产战略调查,深化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与技术示范,突出南疆五地州和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区调查评价。2015年安排14项工程、47个项目。

  一是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加强重点成矿区带、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综合部署地质、物化探、综合研究等工作,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发现找矿线索,圈定找矿靶区,带动商业勘查。

  二是大宗紧缺矿产和新兴产业矿产战略调查。加强西藏铜、铬铁矿,青海格尔木镍矿、柴达木盆地钾盐等大宗紧缺矿产,南岭和大兴安岭南段锡矿、湘黔和桂中地区锰矿等找矿战略行动目标矿种战略调查。加强川西锂辉石、鄂西北铌钽矿、甘肃肃北等地区晶质石墨矿产战略调查,力争实现找矿新发现。促进西南三江、青藏高原、南疆五地州和环扬子形成若干个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千万吨级铅锌资源基地,山东胶东、青海东昆仑和青甘川“金三角”等新增一批千吨级金矿资源基地。

  三是整装勘查区和典型矿集区重大问题攻关。开展专项地质填图,“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和技术应用示范,解决关键地质问题,明确新的找矿方向。开展找矿突破第二阶段目标评估,总结找矿成果,优化第三阶段工作部署。

  四是乌蒙山等集中连片扶贫区矿产调查评价。开展乌蒙山区云南昭阳、四川金阳矿产调查和江西赣县金矿评价,加大工程验证,新增可供勘查和开发资源,为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奠定基础。

  五是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调查。推进重要矿产资源“三率”动态分析评价、矿山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示范等工作,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三、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重要经济区带的重大紧迫需求,充分依靠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已有成果,适度开展重点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定国土利用分区,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和内容,为国家和区域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为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城市边界、生态保护区生态红线)提供依据。

  (二)主要目标

  一是增强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决策建议话语权。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打造优秀品牌,提高服务成效。工作机制方面要实现陆海统筹,中央与地方统筹,资源、环境和空间统筹。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探索新时期地质工作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三)具体要求

  一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体谋划、精心实施。二是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重大问题,突出“三区三带”(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岸带、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增强服务成效。三是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注重收集、梳理、提炼现有的工作成果,围绕重大紧迫需求,创新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聚焦重大问题,同时还与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紧密衔接。

  (四)工作重点

  重点开展“三区三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服务国土规划和“三条红线”划定。2015年安排4项工程、8个项目。

  一是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开展京津唐、京张、冀中南等重点城市规划建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和地面沉降、活动断裂专题调查。开展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试点等工作。完善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新模式。

  二是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调查。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和环境地质图集,制定皖江城市带地质环境调查部省合作总体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江苏沿海、长株潭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部省合作项目。开展京广沿线、长江沿线重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三是关中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开展大西安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及灾害效应调查、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综合调查,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四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开展珠江-西江经济带1:25万地质环境调查,编制地质环境图集,为区域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完成珠江口、文昌航天城等重点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开展软土沉降、海岸带稳定性等专题调查,为沿海重点城市和重要港口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四、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国土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的要求,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改善为目标,以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地下水信息系统为核心(包括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的),统筹安排调查、监测工作。切实做好地下水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查明情况,探索规律,制定解决方案,提出决策意见,提高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目标

  一是建设和完善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两个信息系统。二是增强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效率的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巩固现有地下水监测和监督职能。四是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上做出应有贡献。

  (三)基本要求

  一是围绕需求,准确定位。二是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构建长期稳定的支撑服务平台。

  (四)工作重点

  以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地下水信息系统为核心,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及地下水监测等工作。2015年安排6个工程、20个项目。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开展乌蒙山片区、金沙江流域、汉江中游等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开展南北活动构造带天水、陇南、安宁河活动断裂及其灾害效应调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成果集成与重大问题攻关,完成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服务产品的顶层设计,及时有效服务防灾减灾与山区城镇化建设。

  二是水文地质调查。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以及乌蒙山、大别山等贫困缺水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西北、西南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三是组织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加强统筹协调,突出抓好工程初步设计与审批,完成项目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完成地下水监测中心大楼购置;以华北平原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施工2000-3000眼地下水监测井。

  四是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研究。开展准噶尔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靶区优选,继续实施山东二氧化碳储存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开展西藏、云南、新疆地质碳汇动态监测,初步形成全国监测网络。通过多种地质记录载体研究,揭示过去气候变化时空展布情况。

  五、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迫切需要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对资源、环境、空间信息的需求,组织开展全国性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加大支撑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效益,增强决策支持能力。

  (二)主要目标

  一是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提供综合信息支持。二是为国土资源战略、规划、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三是为国土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和监督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三)基本要求

  一是满足部有关司局需求。二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监督的实时性和快捷性、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撑服务平台,为部做好技术支撑、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

  (四)工作重点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迫切需要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对资源、环境、空间信息的需求,开展全国性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加大支撑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效益,增强决策支持能力。2015年安排4项工程、21个项目。

  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基本农田保护边界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及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地质依据。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基础支撑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撑服务平台,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决策能力和水平。开展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建立全国国土遥感综合调查信息系统和监测技术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管护能力。开展地质矿产调查战略规划研究,增强国家资源战略和地质工作管理决策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

  六、“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计划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对地质矿产信息的重大急迫需求,拓展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依托国际地质矿产合作平台,采集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重要矿业投资目标国的地质矿产信息,专题分析和综合评价全球资源潜力和投资条件,为政府决策制定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服务。

  (二)主要目标

  一是建立完善全球地质矿产和投资条件数据库,加大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促进国内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重要资源国开展矿业投资合作。三是指导我国边境地区地质找矿和资源环境评价。四是加快推进地调局国际化进程,提升地质矿产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效果。

  (三)基本要求

  一是根据(国家)政府和企业重大而急迫需求部署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充分发掘开发已有工作成果,形成决策分析报告,及时提供政府和企业服务。三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采集信息,包括境外矿产勘查、国际合作调查、遥感调查、境外中资企业信息、出国活动报告和资料收集、国际信息交流等。四是统筹协调跨境地质对比、援外地质调查、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国际地质矿产合作等项目规划部署和组织实施。五是合理安排地调局系统涉外队伍的工作分工与布局。

  (四)工作重点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国际合作平台,采集重要矿业投资目标国地质矿产信息,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信息服务。2015年安排3项工程、6个项目。

  加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建设,推动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成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筹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加强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新建一批重要国家数据库,发布年度境外地质矿产信息。与塔吉克斯坦等22个国家合作开展地球化学填图。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页岩气等领域“引进来”合作与交流,加大数字化填图、岩溶气候变化、地球化学填图等技术“走出去”合作力度。加大人员交流,举办多期援外培训班。

  七、地质调查科技支撑计划

  (一)总体思路

  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解决影响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需要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地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二)主要目标

  一要在原始创新上迈出重要步伐。二要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三要加大推进学科发展的力度。四要着力培养领军人才。

  (三)基本要求

  一要聚焦影响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解决所需的关键性、基础性的地球科学问题。二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调查方法和表达方式。三要充分发挥地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及时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地质调查实践。

  (四)工作重点

  开展解决影响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相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研究。2015年安排2项工程、11个项目。

  一是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开展地层、构造、岩石、矿床等基础研究,解决地质调查中的一些重大地质问题。阐明北方、中央和东部关键地区地壳格架,解剖若干重要成矿带,对比不同成矿带重大地质事件和成矿事件,为寻找特定时间的矿产提供依据。在前寒武纪古老岩石的发现和相关成矿调查方面有新的突破,查明重大地质事件及成矿事件关联,集成已有成果,构建中国大陆聚散和巨型成矿带发育演变框架。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完善深部勘探技术、浅覆盖区勘查技术、常规与非常规能源勘查技术、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等4大技术体系。完善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技术、阵列井中激发极化法观测系统等深部勘探技术及设备;开展地电化学测量、浅层取样钻探等浅覆盖区勘查技术示范;研发和集成页岩气现场分析技术和方法,推广无人机磁/放系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展地质灾害光纤实时监测等技术集成示范,开展15000米以深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三是推进现代地质调查试点。完善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开展造山带、陆块区、活动构造区等典型地区现代地质填图试点,继续推进黑龙江森林覆盖区、广西岩溶区、新疆西南天山艰险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修订四大岩类区1:5万地质填图方法指南,编制造山带和第四纪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初步形成现代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

  八、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基础地质信息(包括基础地质图件和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灾害信息)的需求,以综合采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为主要手段,形成符合各类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及时有效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二)主要目标

  一是通过这个计划联合其它计划,夯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基础,打牢“百年老店”的根基。二是以优质的信息服务扩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社会影响力。三是以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四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三)基本要求

  一是强化地质资料汇交。二是整合局系统各单位的数据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窗口(“四个统一”)。三是大力推进大数据集成创新。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四)工作重点

  以综合采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为主要手段,开展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形成符合用户需要信息产品,及时有效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2015年安排2项工程、14个项目。

  一是加强地质信息资源积累与更新。集成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构建国家地质基础数据库体系。全面完成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国家级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完成15万个重要地质钻孔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完成736幅1:25万建造构造图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集成整合;新增1000幅1:5万区域地质图的公开版图件;完成2万册馆藏重要地学文献数字化。更新一批省级、大区级、全国小比例尺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开展全国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总结,形成一批有宏观影响力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探索构建“调查—集成—应用”基础数据与图件更新机制。

  二是构建服务产品体系与服务集群体系。形成由局属单位、省级馆藏机构、省级地调院及地质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多层次协同服务体系。依托实施“九大计划”,在统一标准规范下提供服务。不断完善、丰富地质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开发制作通俗易懂普适性产品和权威专业性产品。

  三是启动覆盖全领域的地质大数据支撑平台建设。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地质大数据支撑平台,逐步形成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地质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中心。

  四是初步实现地质调查全过程数据采集数字化、动态监测实时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处理综合化与智能化、成果表达三维可视化,重点加强在水工环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集成整合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程,健全完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综合功能。

  九、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面向国家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等重大需求,统筹部署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系统获取海洋地质基础数据,大幅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程度,摸清海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主要目标

  夯实海洋地质工作基础,完成管辖海域1:100万、重点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海洋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重点海域取得油气资源调查新发现、新突破,促进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试开采步伐,为新型能源早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

  ①聚焦目标,优化部署,突出服务,全面覆盖,分步实施;②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搭建平台,协同推进;③加强协调,营造环境,破解难题,赶超一流,引领和带动全国海洋地质工作。

  (四)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目标优选、技术研发等工作。2015年安排7个工程、28个项目。

  一是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开展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数据产品开发、应用与服务。实施1:25万厦门、三沙等10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二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实施20口钻探井,进一步拓展资源远景区,为优选试开采目标区提供依据;推进海域试开采技术研发,编制试开采实施方案,初步落实试开采海上作业平台。继续开展祁连山木里地区水平对接井试采工程试验;与中海油、中石油等有关单位形成合作框架,全方位开展试开采工程、配套技术等前期条件准备工作;继续开展试采海域的工程地质环境调查,为试采期间环境保护和环境效应影响评价提供有效保障。

  三是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与国家石油公司紧密衔接,以海相中、古生界新层位为目标进行选区评价,加大深部地震勘探技术方法和成藏理论攻关研究,进一步优选有利远景区,确定重点目标,提出钻探井位建议,开展钻前预测,为油气新发现、新突破奠定基础。

  四是海岸带地质调查。系统收集海岸带调查资料,编制13种沿海重要经济区海岸带海陆环境地质系列图;继续推进山东莱州湾、江苏南通等典型海岸带海陆统筹的中、大比例尺综合地质调查试点,为重大工程选址、生态区保护等提供地质依据。继续开展辽河三角洲、南海北部湾等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系统。

  五是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侦察。组织大洋第36航次科考,开展我国富钴结壳矿区资源与环境调查,多金属结核矿区资源调查。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