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只讲“后发优势”

04.11.2015  15:33

  昨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正式对外发布。

  《建议》将创新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值得关注的是,谈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时,《建议》特别指出“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后发优势”到“先发优势”表述转变,透露出国家在创新战略理念上的重大调整。

  过去从发展优势上,我们喜欢谈“后发优势”,一些发展取得的成绩,时常被归因于“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进入到全球化贸易体系,以低廉的生产成本向外输出加工产品而获得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也引进学习了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的作用。随着差距的不断缩小,通过向外学习获取的“后发”利益会越来越小。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经济增长可能陷入停滞。

  旧有的道路不能再走,新的方向呼之欲出。如今,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一股创新热潮,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国家,都将创新作为一大关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而言,则面临发展转型的艰难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理念上作出重大调整,应对经济社会的多重压力。

  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由先发者承担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后来者通过学习和模仿取得竞争优势,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最为“经济实惠”。与之相对的“先发优势”,则是通过技术领先或革命性创新而占有巨大竞争优势甚至形成垄断地位,遥遥领先于后来者。

  面对全新和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仅仅凭借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代价为竞争筹码,始终只能徘徊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下游,某种意义上,尽管体量看似巨大,却只是分得了一杯羹。不难发现,造成这样处境的症结,就在于创新的缺失,在这个意义上,提出“先发优势”,决不仅仅只是表述上的一字之差,更大程度上,它指明了中国未来创新发展的别无选择的方向。

  从文本上,《建议》对创新的深刻着墨,不仅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应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提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而以创新为中心,归根结底是要转换思路,在发展的道路上向前看,抢占先机,获得最大优势。(李杏)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