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政法大学加强社会治理法治人才培养

11.09.2015  12:27

中南政法大学法治中心部分师生合照。

    新华网湖北频道9月11日电(记者 方政军 通讯员 曾海涛 项盼 李杨)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级“社会治理法治”学科博士研究生、首届“社会治理法治”学科硕士研究生举行入学仪式暨师生见面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汉东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汉明教授等与学生交流。

    据介绍,该校社会治理法治中心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基准点,助推“法治中国”建设;以构建新型学科理论体系为切入点,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打造一流“双导师”团队为支撑点,创新师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培育“三型”人才为落脚点,设立“学分+论文+能力”综合型学位评价模式。中心创设了“社会治理法治”学科,该学科是中心按照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内容新颖、知识融通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现代新型交叉学科。该研究方向的学生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促进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紧密合作,为社会治理法治领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高层次人才。目前,该学科共计招录硕博研究生16名,融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于一炉,进行紧张的学习与细致的钻研,他们将围绕社会管理法治建设10个方面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紧扣社会管理法治建设220个实务问题,按照“问题导向,紧贴‘地气’,协同创新,引领前沿”的要求,参与社会调查、课题攻关、论文撰写与协同科研。

    徐汉明教授首先就中心成立以来的总体情况及科研成果作了报告,陈柏峰教授介绍《社会治理法学原论》和读书目录,博士生代表王玉梅介绍学习了体会,新生代表张新平博士、孙逸啸硕士发言。

    副校长姚莉教授谈了两点看法:首先,她祝贺各位同学考入了中心这个高平台来攻读博士、硕士;其次,她希望同学们要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徐汉明教授的奉献精神,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前校长吴汉东教授认为此次见面会内容别致,他表示,社会治理法学学科既是法学专业一个新的二级学科,也是跨法学的融通性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中的法律学科,更是一个实践中的法律学科。他指出,社会治理法是正义之学。正义与法律在词源上是同意的,研究和学习社会治理法,要弘扬秉持法律的正义,这是首要价值观;社会治理法学也是智慧之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分为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个是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向着融通性、融合性的方向发展。社会治理法学融通了法学、政治、社会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社会治理法学更是济世之学,我们要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际上,在中国的制度转型中,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法制化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提出制度现代化。法治即是制度现代化。学法律,应助推社会文明的建设,促进法治中国使命的完成。

    校长杨灿明教授谈到中心有自身三大优势:一是理论优势。中心背靠着我们法学的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的人文基地,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家教授,是中国法学界的理论重镇,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实践优势。中心在实务届有较强的影响力,会给大家提供很多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三是跨学科优势。法学与非法学专业之间打破学科壁垒,比如经法管要深度融通。他表示作为导师组成员,愿大力推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这一学校特色,并以财政学研究为例,指出财政学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法律问题,比如做预算有预算法,发公债有公债法,进行采购有采购法,国有资产有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关于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的问题,他赞同吴汉东教授总结的六个字,即是做到正义、智慧、济世。达到这六个字的要求,同学们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