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实施 2030年有效恢复自然种群

27.10.2015  22:17

  湖北日报讯(记者杨麟、通讯员曹淼、实习生肖潇)昨日从长江水产研究所获悉,针对中华鲟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的现状,由农业部组织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已正式发布并进入实施阶段。

  《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按照自然种群保护为主、人工种群为辅的原则设立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和支撑保障的总体行动方案,以期缓解不利影响、减缓中华鲟的衰退趋势、实现物种延续。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实现中华鲟人工养殖群体资源的整合,探索完成中华鲟在淡水海水中交替生活的养殖模式;到2030年,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人工群体资源得到扩增和优化,实现人工群体的自维持和对自然群体的有效补充;到本世纪中叶,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群体稳定健康。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上世纪末期,梯级水电站、涉水工程、长江航运、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下,中华鲟繁殖卵苗总成活率极低,目前长江里生活的野生中华鲟已不足百条。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2013年至2014年,我国科研机构连续两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的古老生物、“水中国宝”中华鲟正遭遇严峻的种群危机。据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保护专家危起伟介绍,当前,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趋势仍在急速加剧中,位于葛洲坝下的产卵场面积逐渐缩小,适宜性下降,繁殖规模逐年缩减。虽然2015年在长江口监测到中华鲟幼鱼,表明2014年中华鲟可能在其它江段形成新的产卵场或产卵时间延迟,但未来产卵活动能否延续仍未可知。

   走出困境之路径

  记者杨麟 通讯员曹淼 实习生肖潇

  “地球活化石”中华鲟,野生种群濒临灭绝!

  中华鲟、白鳍豚、江豚……众多国宝级水生野生动物的末路,并非自然的物竞天择。

  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曹文宣等专家大声疾呼:“严重的污染和过度捕捞让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我们已经失去了白鳍豚,不能再让中华鲟重蹈白鳍豚的覆辙。

  17日至18日,记者赴宜昌、武汉等地实地踏访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并采访了相关专家。就《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的就地保护行动、迁地保护行动、遗传资源保护行动进行了解读。

   保护区全年禁渔

  葛洲坝下2公里江段是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葛洲坝截流后,每年11月,无法返回上游金沙江水域产卵的中华鲟都会洄游至此,在江底产卵,但这最后的产卵场也并不宁静。

  记者在宜昌葛洲坝看到,产卵场江段不仅有船舶通航,渔船捕捞,葛洲坝坝下的江心洲上更有一道长900米、高52米的隔流堤,正好建在中华鲟产卵场上,而庙嘴长江大桥,就建在采卵场的入口处。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在此产卵场未发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

  《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提出,开展中华鲟就地保护行动,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产卵场的保护,加强保护区执法力度,努力减少各种人类活动对现有保护区的干扰,在保护区实施全年禁渔;尽快将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效力;在建立长江沿岸和海区快速、高效、互联的救护网络,及时对致伤中华鲟进行救治,减少中华鲟自然资源损失。

  增加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数量,扩大增殖放流的规模,确保中华鲟在部分年份没有自然繁殖的情况下,能够有当年幼鱼补充到野生中华鲟群体中。

  严控外来物种入侵,确保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长江中游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行动是中华鲟保护的重要手段。据宜昌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具有了中华鲟持续多代繁育能力,这意味着可以在人工条件下,为中华鲟保种。但目前全国的中华鲟养殖平台的数量和规模均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硬件条件,使人工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维持其稳定性和对野外群体的持续补充。“

  此外,在中华鲟洄游长江繁殖的通道上也是危险重重,长江上的滥捕、非法渔业方式屡屡造成中华鲟的误伤;繁荣的长江航运带来的船舶增多和噪音污染;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造成中华鲟栖息地的破坏、洄游路线的阻断;以及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等,都严重威胁中华鲟的健康生存。

  专家指出,历史上,长江中游江段是中华鲟繁殖群体产卵前的重要越冬场之一,部分中华鲟在该江段越冬并完成性腺从III期发育至IV期的关键低温过程。《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提出,在长江中游确定1至2个夹江江段作为中华鲟半自然迁地保护实施地,引入中华鲟子一代,适当补充野生群体,促进引入群体的性腺成熟,提高引入群体的生存能力,为中华鲟人工种群维持和野生群体资源补充提供优质的半自然资源库。

   建立中华鲟精子冷冻库

  为中华鲟建立精子库,通过遗传资源保护中华鲟是最后手段。《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特别强调,开展遗传资源保护行动,突破中华鲟生殖干细胞相关技术,建立中华鲟精子冷冻库。

  通过中华鲟精子库的建立,为中华鲟种质保存及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保障。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大多数鲟鱼类的精子解冻后只获得有限的孵化率,受精结果也不太理想。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华鲟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通过精子冷冻保存库的建立,保护中华鲟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