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水底有一条电缆“专享”隧道

15.06.2015  11:04

武汉晚报讯(记者谭德磊通讯员王欣)昨天,在湖北省首条智能电缆隧道——东湖电缆隧道,武汉晚报记者获准参观了这条湖北最牛电缆隧道。

700米隧道造价超过3000万元武昌洪山路旁的一片绿地内,就是东湖电缆隧道入口的“藏身之处”。一楼大厅的电子屏上,显示着隧道内的实时温度和湿度:“二防区:温度21.2℃、湿度84%”。

记者跟随电力技术人员,穿过一个约3平方米的洞口,沿着一部近90度的钢板楼梯,跨过16步台阶,便下到了昏暗的地下隧道。一条宽2.5米、高2米的矩形隧道映入眼帘,6根手腕粗的黑色绝缘电缆在墙壁上分两层架设。

隧道内空间宽敞,走在地下5米的隧道内,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一班班长孙长群指着隧道天花板说:“我们现在正走在东湖底下,头顶就是湖水。”

记者了解到,作为湖北省首条智能电缆隧道,700米长的东湖电缆隧道造价不菲,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

巡线员的主要工作是点鼠标武汉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副主任田智说,电缆隧道的规模不及地铁隧道的一半大,不过,“隧道虽小,但‘五脏俱全’。”

整条隧道内,安装了6部高清红外视频监控摄像机、8处高灵敏度红外定位仪、235个超细干粉灭火器、3部应急固定电话、2处气体检测装置和若干条电缆表皮测温光纤等设备,成为高压电缆智能综合监控系统的“千里眼”、“顺风耳”。

分布在隧道内的6部高清红外摄像机,可360度自由旋转,在700米范围实现监控无死角。隧道内的一举一动,全被摄像机“纳入眼底”。“我们现在走在里面,已被监控系统精确定位。”孙长群说,只要人员经过时,红外对射自动定位装置感应到人体,就会亮起红灯,向后台发出报警信号。一旦出现外来人员入侵,对隧道内进出多少个人,监控系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在粗大的黑色电缆表皮上,一条像网线的蓝色光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可别小看这条细‘网线’。”孙班长介绍,附着在电缆上的这条光纤,可实时感知电缆表皮温度,根据表皮温度高低,系统就能反推测算出电缆内部的线芯温度和电缆负荷电流。一旦表皮温度超过限值,就会报警,提醒系统降低电缆负荷电流。光纤测温,主要控制电缆电流不“超载”,防止线路出现突发跳闸停电,延长其使用寿命。

自从有了智能系统,只要不出故障,巡线员只需要3个月下一次隧道,平时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完成巡视。

武汉电缆隧道走过25个年头“实际上,武汉地下电缆隧道发展已走过了25个年头。”田智介绍,武汉电网的第一条地下电缆隧道始建于1989年,也就是1.3公里长的民生路电缆隧道,这条隧道下穿汉口最繁华的商业区。隧道内有36根高压电缆,主要为附近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服务。

“要是采用架空电线,至少需要建60座铁塔,空中几十条高压线可以排成‘蜘蛛网’。”田智说,当时中山大道周边已是繁华城区,根本不具备架空电线的空间。于是,电力部门超前规划,建成了武汉的首条电缆隧道。

随着城市发展,地上空间越来越稀缺,高压电缆入地成为更好的选择。相对于架空高压电线,地下电缆不占用地上空间,不易受到暴雨、雷击、刮风、雪灾、冰冻等恶劣天气影响。

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覆盖武汉三镇的地下电缆隧道已发展到14条,运营里程达到35公里。隧道内不同等级的高压电缆长度已超过630公里,按照武汉三环线91公里的长度换算,相当于7条三环线的长度。

按照规划,未来武汉三环线内的城区高压架空线,将逐步改成电缆入地,市中心天空上将难觅蜘蛛网般的电网身影。

责编: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