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访英国纺织学会主席海伦女士

05.11.2014  18:44

      编者按: 日前,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在汉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纺织领域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精英齐聚江城,围绕大会主题“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共同交流探讨纺织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英国纺织学会主席Helen D Rowe(海伦)作为此次会议的重要人物之一,会务工作繁忙,一到武汉就召开理事会,忙于各项会务的统筹协调,为会议的圆满进行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大会宣传组记者利用会议间隙对海伦主席进行了专访。
      访谈中,海伦高度评价了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称赞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及在纺织材料方面的研究水平。她表示对学校此次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表示十分满意。同时,她还对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接受大会宣传组记者专访)

      回顾申办历程,称赞纺大办学特色
      对于为何选择武汉纺织大学,海伦表示,武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辉煌,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重点关注纺织材料的创新和开发,提交主题为“前沿纺织材料创新”的申报方案,深度契合大会的发展宗旨。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均与世界纺织材料的发展一脉相承,使得最终赢得了本届大会的主办权。
      海伦深情回顾了英国纺织学会与武汉纺织大学的友好往来以及携手为筹备此次会议的辛劳付出。她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大会这个交流平台,从中建立联系、获得机会。
      “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花落武汉纺织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力量所致,而是依托着整个中国蓬勃发展的纺织产业。我们确信本届大会将会在推进世界纺织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启国际交流与合作新纪元)

      肯定大会召开,开启合作新纪元
      “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海伦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盛会,密切各国纺织领域、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凝聚世界力量,开启国际合作新纪元。同时,我也期望提升整个纺织产业、纺织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区域纺织产业的发展。“就我个人而言,今后将努力推动英国纺织学会与武汉纺织大学在多个领域的友好深入合作,从而共同推动纺织科技的创新和纺织产业的发展。”
      “这次大会许多细节深深地感动了我,比如一直在会议现场为与会人员提供帮助及服务的年轻志愿者,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为第一次来武汉,第一次来武汉纺织大学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他们就是武汉纺织大学的一张形象名片,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了纺大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对他们的辛勤培养。” 海伦深有感触地表示。
      11月4日晚,海伦应邀观看了纺大为此次大会精心准备的专场时装表演。表演结束后,她高兴地说,“第一次来武汉就欣赏到如此精美的服装作品和富有内涵的表演,这将是一场令我铭记终生的学术时尚盛会,我会把这场表演的视频资料带回英国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与参会专家亲切交流)

      立足国际视野,引导科技文化融合
      “武汉纺织大学一直坚持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平台上,保持着面向世界开放合作的姿态,一直积极地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合作及交流关系,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我和学会其他成员的一致认可。” 海伦表示,希望借此次大会召开的契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实现“双轮驱动”,在科技创新的思维中融入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寻找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将文化创新成果走向世界的路径。
      “11月4日,我在大会分会场听了一位来自阿联酋的女设计师的报告,她谈到在她们国家,女性的服装款式从古至今都未改变,几乎都是从头包裹到脚。而她在对本国服装的创新过程中,选择加入更多的色彩、运用不同种类的面料,使得传统的服装与世界的时尚接轨,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完美融合,这让我很震撼。”
      她认为,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她指出,武汉纺织大学的专场服装表演就是将东方哲学与西方美学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创新中的最好体现。

      增强育人前瞻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及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海伦认为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无疑是科技创新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如何培养这种具备创新思维的“前瞻性人才”?她指出,高校培养当仁不让,对于特色鲜明的武汉纺织大学来说,尤其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成为纺织学会主席之前,我是一名有着34年教龄的大学教师,在这34年中,我亲身经历了学校人才培养及教学方式的变化过程。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单线传播教学模式(至少在英国)逐渐在改变,老师从知识的传播者逐渐转变为能力培养的促进者。
      海伦说,“我们会让学生着手去做一些项目,教师只是帮助开题,并观察他们的进展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而最终学生得到的研究成果几乎全部来源于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思维,掌握了新的技能。因此,我始终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
      同时,她认为,高校也应该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上课,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