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每天67万辆车过江 专家:未来主要靠地铁

16.06.2017  08:53

  (记者韩玮 张晟 实习生张雪婷 通讯员王思敏)16日上午,长江上最宽的武汉沌口长江大桥将合龙。目前,长江武汉段已建通车的8座大桥和在建的3座大桥次第排开。江底,地铁7号线、8号线过江隧道正在掘进,加上已通车的武汉长江隧道、地铁2号线、4号线过江隧道,到2019年底这些通道全部建成,长江武汉段将形成16条过江桥隧格局。这么多桥隧,是否够用?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规划室主任陈光华表示,仅靠建桥车行过江难以满足需求,未来主要靠地铁。

  二七长江大桥

  武汉11座已建在建长江大桥并在一起并排可跑百辆车

  首尾相连逾70公里相当于武汉到黄石高速公路总长

  16日,长江上最宽大桥合龙,年底即将通车。目前长江武汉段已建、在建的长江大桥从上游至下游共11座,依次为军山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青山长江大桥正在加紧建设,剩余8座大桥已投入使用。到2019年底,11座大桥将巍然耸立于江面。

  长江日报记者计算,若将11座大桥并排放在一起,除去护栏等设施,宽度相加,总宽度近373米,以3.73米左右一个车道计算,可让近百辆车并排行驶。若将这11座大桥连同引桥首尾相连,总长达到72公里,相当于从武汉开车走武黄高速到黄石的距离。

  鹦鹉洲长江大桥

  目前武汉主城平均每天67万辆车过江

  长江二桥车流量最大已经饱和

  根据武汉城投提供的数据,目前,武汉三环以内主城范围内过江年平均日交通量达到67万辆。2016年的数据显示,其中,长江二桥年均日交通量14.54万辆,在目前所有已通车的过江桥隧中,流量最大,已处于饱和。二七长江大桥年均日交通流量11.8万辆,排行老二。鹦鹉洲长江大桥年均日交通流量11.32万辆,排名第三。武汉长江大桥年均日交通流量达9.5万辆,白沙洲大桥年均日交通流量7.82万辆,天兴洲大桥年均日交通流量5.1万辆,长江隧道年均日交通流量6.96万辆。

  陈光华认为,总体来看,这些桥隧运行还比较平稳,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隧道已处于饱和运行状态,若再增加车流,极易发生拥堵。

  目前正在建设的4个过江通道到2020年将发挥作用,根据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预测,建成初期,沌口长江大桥日交通量为4.8万辆,杨泗港长江大桥日交通量7.9 万辆,三阳路长江隧道日交通量7.6万辆,青山长江大桥日交通量7万辆。届时,这些新通道将为武汉车辆过江日均增加近30万辆的流量。其中三座大桥远期预测均将突破11万辆。

  武汉长江二桥

  仅靠建桥车行过江仍不够用 未来主要依赖地铁

  武汉已建在建、规划预留及研究的过长江通道达28条

  陈光华认为,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也正因如此,长江两岸的均衡发展必须倚赖过江交通。但是仅靠机动车过江仍然承载不了两岸发展的需求,武汉还在打造长江主轴,两岸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跨江大桥的作用是构建骨架,均衡布局。但是建再多桥,如果机动车一味发展,仍然不够用,未来过江出行更多依赖大运量且更环保的地铁。

  是否建了11座长江大桥就够用不再堵车?青山长江大桥和杨泗港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副总工徐恭义也坦言,桥建多了,两岸交通方便了,开车的人就会更多,交通量就会翻倍,武汉过江需求不能仅靠建桥满足。“这个无法预测,我可不能打包票说够用。”他表示提倡地铁出行。

  徐恭义介绍,杨泗港长江大桥设计时就考虑到两岸人口、商业密集,过江需求量日益增大,且长江上桥位紧张,若将大桥建成单层,15年后就将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大桥最终设计为双层公路大桥,上下共12车道,能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及自行车过江。在一座桥上满足如此多功能,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陈光华表示,为满足未来需求,车行通道方面,除目前已建在建的11座大桥和2座过江隧道(长江隧道、三阳路隧道)外,还规划预留了4座过江通道的位置:金口通道、青菱通道、铁机路通道和堤角通道。其中,金口通道位于军山大桥与沌口大桥之间,青菱通道位于沌口大桥与白沙洲大桥之间,铁机路通道处于长江二桥与二七长江大桥之间,堤角通道处于二七大桥与天兴洲大桥之间。

  此外,随着107国道改线,正在规划研究的还有3座过江通道:107国道外绕过江通道、新港高速过江通道、临港高速过江通道。其中,临港通道连接阳逻和光谷,新港通道连接阳逻、鄂州,107国道外绕过江通道处于外环以外。

  轨道过江通道方面,除已建在建的2号线、4号线、7号线、8号线以外,按照《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4-2049年)》和正在编制的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地铁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7号线、20号线均为过江线路。其中,10号线和12号线都是两次过长江。

  陈光华介绍,因为长江过江通道资源稀缺,要满足通航需求,不能太密,设计时就采取公铁合建或两条地铁公用通道的复合方式。比如,地铁7号线与三阳路隧道共通道,成为公铁合建隧道;11号线与12号线共通道的方式也正在研究中;10号线或与铁机路过江通道共通道,17号线与青菱通道共通道过江。

  从远景来看,武汉已建在建、规划预留及研究的过长江通道将达到28条。统计数据显示,现有的2号线、4号线发挥了超强的过江通道作用,每日分担了全市33%的过江客流。陈光华认为,新的过江通道的形成,有利于均衡过江交通分布,缓解现有过江通道及两侧衔接通道交通压力。至2020年,武汉市域“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将形成,武汉将全面建成“环射成网、循环联通、相对独立”的市域骨架系统。

  下一步,规划部门将重点加快过江轨道布局,通过规划两岸轨道过江通道,织营顺江与垂江相济的轨道线网,提升公共交通方式分担比例,解决过江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