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面对面

29.05.2014  17:07

2013年5月的一个下午,笔者有幸在人文馆与武大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晤谈,丁忱教授当时也在,收获颇多。

2013年5月的一个下午,笔者有幸在人文馆与武大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晤谈,丁忱教授当时也在,收获颇多。

丁忱是1981年中文系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师从著名学者黄焯教授黄耀老,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

黄焯是笔者父母(孙续恩1947级,耿玉辉1954级)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又是笔者祖父孙谷芳的湖北蕲春同学、老乡,耀老的夫人还是笔者祖父介绍的,是笔者的姑奶奶,也姓孙。笔者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时,耀老曾托他的博士生丁忱专门带一本厚厚的《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到桂园女生宿舍让我转交给我的父亲,至今我还保留着耀老的这本书和耀老当年在一剪报上毛笔楷书的便条,弥足珍贵。

一年端午节,耀老请我们父女到他家吃粽子,耀老还对我说,“用勺舀着吃。”我父母也常说起耀老,往事历历在目。因为这层因缘,谈起我们共同敬仰的耀老,丁忱对我也十分关心,时常鞭策鼓励,并给予许多帮助。在丁教授的热心联络下,笔者终于有幸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得到冯天瑜教授的教诲,冯教授还欣然赠其新近大作《天光云影》并在书上签上大名。我们临走,冯先生还赠予白云边酒,我婉言谢绝了。

冯教授办公室四壁皆书,一长条沙发前摆着著名作家熊召政给他写的一首诗,我们在 冯教授的解读下更深切地感到这首诗写得好。

我早就景 仰冯天瑜教授这位著名的历史文化学家,但一直素未谋面, 冯先生中肯地告诫我写文章的切入点,我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冯教授还关切地询问笔者的导师,答曰朱炳祥 教授,冯教授说他们很熟悉。冯先生还让我多向丁教授请教学习。冯教授还打印一长长的其著作文存给我。

真可谓是著作等身,博大精深啊。

回来家中,我拜读了冯先生所赠大作《天光云影》,感念颇丰,是为文。

天光云影》于2013年1月出版,分五个部分:国故平议、学海蠡测、乡关何处、异域采薇、师友序评。阅《天光云影》冯先生前言,讶异冯先生阅读之广,学问之渊博,文史皆通,多才多艺。

冯先生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文化,但又饱读鲁迅作品和大量中外文学名著,从其论文中可见其流畅优美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学修养,都说“文史不分家”,用于冯先生再恰当不过了,冯先生的随笔文笔优美,感悟丰富而细致。《天光云影》的书名取自朱熹诗《观书有感》,亦正反映出冯天瑜 先生从少小饱读诗书至如今,足迹遍世界的人生历程和心灵思悟。

例如,“国故平议”部分收录了冯先生的一些史论论文,例如《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的两极判断说开去》。梁启超、王国维是冯天瑜先生之父冯永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的老师,冯先生煌论便是精警地提出了国人应如何在前辈基础上周正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智慧。

求教于传统生态智慧》一文认为人类应由环境的奴隶变成环境的主人,荀子“认为人的功能是与天地配合,如果人放弃与天地配合的本分,去与天地争职责,那真是糊涂了!”以史为鉴极明智。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讲“软实力”的威力,“四面楚歌”则是“软实力”制胜的例证,观点精警。

书中“国故平议”部分有的论文原发表于《光明日报》,有的是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最为专深。冯先生的随笔类文章写得优美从容婉转,如写有百年历史的湖北省图书馆,因冯先生母亲张秀宜解放初在馆工作,故冯先生从小放学后就泡在图书馆里,饱览文史书籍,他还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从小就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光云影》书中还有一大亮点是冯先生的绝活,从小自学成的人物速写功夫,《学人剪影》篇登录了冯先生在学术活动的间暇给文化人画的肖像速写,并友人题字,栩栩如生,速写的学者中外皆有,且具备一定数量。《天光云影》这本书在冯先生等身的学术著作中,可算另一类型,随笔与速写体现了冯先生的文学艺术才能,对我们增长文史知识、增长见识帮助尤其大,也较便捷。

冯先生现虽已七十余,但仍精神矍铄,目光犀利,正如著名作家熊召政写给冯先生的诗所说,冯先生的学术生涯还象朝阳般充满希望,冯先生硕果累累,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编辑:冯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