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有了硬性 没了人性

18.06.2016  17:54

  午睡起来,参加下午的英语科高考,却因为一时疏忽,戴着手表进入了考场,结果导致自己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被取消。6月8日,这一令人遗憾的事,发生在福建省闽侯三中学生小云身上。事发后,小云每天在家无精打采,其父卞先生更是对此懊恼不已,“我是一个农民工,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想到今年高考却发生了这样的事。”(6月17日《海峡都市报》)

  误戴手表进入高考考场,学生成绩就此作废。从制度规定上来看,这没有任何问题。毕竟,《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考考场规则》明确规定,手表不能带入考场。而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的,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

  对照这些规章制度,取消小云的英语成绩,有据可依。可为何这样的事情一经爆出,还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呢?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众所周知,法理不外乎人情。任何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平与公正。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规章制度存在“误伤”的情况,就应该及时修正、不断完善,而不能将错就错。

  为何呢?因为“误伤”本身就是有违公平的举措,任由这般行为发生,就是对公平的藐视。就此来说,当小云误戴手表进入高考考场后,要不要取消她的成绩,就不能只看她违规的这个过程,而应该看她是否有作弊的行为。

  更何况,在小云戴手表进入考场的事情上,还有其他很多的失职。比如,她戴手表为何能顺利通过“安检”,安检形同虚设吗?再比如,监考老师没有发现考生戴手表吗?为何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纠正呢?等等。

  也就是说,在这起事件背后,并不仅仅是这名考生的粗心大意,还有制度规定的形同虚设,既然如此,那就让考生承担全部的后果,显然有失公允。毕竟,高考上的所有规章制度,都是为了确保公平,那么处理此事,也应遵循这样的底线。

  对“误戴手表进高考考场,考生成绩作废”一事来说,当前的做法,有了硬性却没有人性。所谓“硬性”,就是相关方面固执地坚守死板的规定,没有任何通情达理的地方;所谓“人性”,就是规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既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采用“特事特办”的程序。

  因而,只要这名考生没有作弊,就应该给她应有的分数,这才是“公平”,其他任何借规章制度剥夺她成绩的做法,都是“虚伪的公平”。多数的人都经历过高考,其残酷性人尽皆知。可以说,越是这样的场合,越要确保公平,越不能误伤,唯此,才能真正地确保高考的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