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交通瓶颈前束手无策

14.10.2014  12:47

  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李琼

  本报昨日报道了武汉二环线水果湖隧道的严重拥堵状况。每日拥堵超12小时,高峰时期排队4公里,不仅让二环线作为“快速路”大打折扣,也成为车主普遍闹心的城市交通瓶颈。

  二环线是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快速路,水果湖隧道是“重要的节点工程”。熟悉武汉的人都知道,二环线是一条“年轻”的环线,水果湖隧道的通车也不过3年多,其建设的目标,不仅着眼当下,更是面向未来的快速通道,承载了缓解拥堵、交通提速的强烈期待。如今,快速通道反成堵点,旧账之上再添新账,这种尴尬状况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水果湖隧道处于市中心的关键地段,其设计上有诸多客观限制,正如专家所说“有先天缺憾”,这种难处不必讳言。但是一个新建的隧道拥堵严重成为常态,以致整条通道“卡壳”,是不是必成无解的难题,必成拥堵的死结,到底是预估不足,还是应对不力,需要对市民说清楚。一个城市的管理,如果只能对这样的大拥堵听之任之,甚至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样的管理态度和能力无论如何不能令市民满意。如果只能劝市民“”过去、“”过去、等下去,只吁请市民理解和克服,不去想办法应对和解决,不但有违建设的目标,也有违建设的承诺。

  武汉的城市建设正处于攻坚期,这是拥堵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当高度频密的城建工程遭遇城市交通需求的爆发性增长,拥堵无可避免,阵痛需要忍耐,很多时候被当作“攻坚”的一个当然状态。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城市的严重拥堵不是一个问题,甚至一个设计为快速路的严重拥堵都不是问题。新建通道不解决问题,快速路缺乏快速的功能,我们如何能说服市民为长远忍耐当下,如何令市民对未来的交通建设保持稳固的信心?

  更进一步说,对于在建和将建的基础设施工程,水果湖隧道通车不久就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引为镜鉴。越是大规模建设中的城市,越是有交通拥堵需要集中解决的城市,新建的工程、新修的道路越是错不得、输不起。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重“打补丁”、甚至越修越堵的恶性循环就是不可避免。

  道路交通出现拥堵,现在已经被归为“大城市病”,已经是城市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市民虽多有怨言,但放置于社会舆论中,算不上是个新问题,甚至还有见怪不怪的趋势。我们的城市还在“每天不一样”地快速成长,再好的初衷,再周全的考虑,可能都要面对交通瓶颈的出现。这些瓶颈,既有预计中的,也有预料外的,既有新添的,也有转移的。出现瓶颈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对拥堵之痛无感,把责任推给过去,把问题留给将来,坐在问题面前空叹气。

  每一个市民不都是交通设计专家,但必然是城市交通的直接体验者,是这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直接对象。堵不堵,什么样的道路在拥堵,堵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被接受,应以市民的感受为标尺。一个追求城市建设科学化的城市,一个追求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就永远应该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体现自己、验证自己。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