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变革】创新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1.12.2015  10:31
mediaplayer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经济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超大型经济体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问题紧迫、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增多,中国经济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大国转身,靠什么拉动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天的【新常态下的变革】系列报道,我们就来看创新驱动力如何引领中国经济告别“成长的烦恼”。

  这是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一次试飞活动。这款喷气式载人飞行包,由于首次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超材料技术,动力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试飞当天,就卖出去120台。

  然而五年前,当刘若鹏带着纸面上的成果回国时,却苦苦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还是深圳独具慧眼,突破了民营机构从事高端研发的制度障碍,让这个创新小团队落户深圳。

  最近,正是由光启研究院领衔,我国发布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深圳上演。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增长8.7%,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同期增速。创新驱动让曾经靠“三来一补”托起的“深圳速度”发生了质的转变。

  深圳的转型,折射了中国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当人口红利消失、产业升级艰难、传统优势减弱,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步伐。中国经济变速换挡靠什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习总书记提到的创新驱动战略,我个人理解确确实实从经济内在的增长规律来看,我们原有的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基础的数量要素推动增长的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领域的比较优势,我们是在慢慢、慢慢地丧失,所以我们必须要进入一个以创新驱动的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

  动力转换,企业、政府该如何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简政放权、降税清费、降低融资成本,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为企业创新“减负”;而改进和完善GDP核算办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加大技术创新在国企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把创新驱动发展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等,更是让“创新”成为考核“指挥棒”。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被进一步释放出来。

  正是通过与当地政府的紧密合作,最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成果顺利在绵阳转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产品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通过不断鼓励创新,绵阳市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创新的高瞻远瞩,更坚定了全社会对创新发展的信心。如果不能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2%,2014年达到2.05%,据测算,今年这个数据将超过2.1%,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打开今年1至11月工业增长趋势图,两条曲线反映出动力转换的效果。今年以来,以创新为依托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支撑力。来自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软件服务业等领域的税收增速也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