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之四十三: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创新机制 上下联动 合力攻坚一、二级公路建设

14.09.2015  11:08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各种困难,襄阳市交通运输局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探索新机制,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强力推进一二级公路建设。目前,全市一二级公路建设已完成投资84.6亿元,建成路基1031.7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71.53公里、二级公路660.18公里),为“十二五”总目标的99.62%;建成路面800.3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92.66公里、二级公路507.72公里),为“十二五”总目标的81.34%,为实现“十二五”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充分争取支持,形成政府层面合力推进的新格局

  随着交通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部门“一家包干”搞建设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征地拆迁、配套资金等问题,都是项目开工前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些问题,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不懈地汇报、争取、努力,取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支持,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把交通发展、公路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府工作层面上统筹部署、重点安排,形成政府主导、领导挂帅,合力推进公路建设的新格局。

  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建立责任倒逼机制。今年初,襄阳市交通运输局以市目标考核办征求考核意见为契机,建议将普通公路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指标上,重点考核建设目标完成率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到位率,“两率”必须达到100%。这一建议得到充分采纳,普通公路建设首次纳入到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的目标考核范畴。考核制度的建立,对县(市区)党委政府抓公路建设形成了倒逼机制,提高了各地对公路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抓建设进度的主动性。南漳县成立县长挂帅的“二级路改扩建工作领导小组”;枣阳市每条路成立了一个指挥部,由一名市“四大家”领导任指挥长,抓建设协调,抓工程进度。

  二是实行领导包保,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将一二级公路建设纳入到重点工程包保范围,每个项目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保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现场调研督办,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让交通部门一心一意搞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市长秦军多次现场调研,检查指导,协调解决难题;分管市领导对公路建设中的征迁、资金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责成相关部门落实责任。

  二、细化责任目标,建立系统上下强力推进的新机制

  一是以路线图的方式锁定目标。在年初,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对照“十二五”建设规划和今年的计划任务,逐项细化梳理计划执行情况,从前期工作、征迁、开工、完工等环节制定项目推进路线图,明确每个项目的时间节点,锁定任务、时间、责任人,实行任务倒排、工期倒排,挂图作战。

  二是高频次督办紧盯进度。成立7个督办专班,由一名班子成员包一个县(市区),每月深入项目现场进行督办,及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每月底按生产计划安排组织建设情况巡查,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报,并将情况书面通报到县(市区)政府;每半个月以短信方式向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通报进展、报告问题、宣传省厅的奖惩政策和制约措施,引起主要领导对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

  三是现场观摩调度推广经验。定期召开项目建设调度会,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交流推广好的做法,激发工作激情。4月份在谷城召开一二级公路建设现场会,把各县(市区)交通局长、公路局长带到难度最大、进度最快的谷城盛赵路现场参观,启发了工作思路,强化了责任意识。宜城市委市政府召开一二级公路建设动员大会,高规格推进项目建设,仅在7月份就一次性开工了18.74公里的一级路、38.4公里的二级路,掀起了公路建设的新高潮。

  四是灵活组织实施抢抓工期。对于一些线路长、自然条件不利于机械化施工的山区项目,划小标段,多上施工队伍,全面开花加快建设进度。对前期工作没完成,但技术难度不大、沿老路扩宽的路段,提前启动征迁工作和路基施工。项目参建单位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抢抓晴好天气,紧锣密鼓促生产。如南漳县抓抢进度,8月中旬已全面建成了小白线小漳河至巡检段12.88公里,南冷路32公里路基全部完工,年内将全线完工。

  三、坚持思路创新,探索解决项目推进难题的新举措

  一是推行建设资金大节点支付化解工程进度难题。对于县市地方政府来说,一二级路建设资金配套量大,财政压力大,一次性拿出上亿资金来配套,即不现实,也容易挫伤地方政府积极性。为缓解一二级路建设资金到位不足的矛盾,襄阳市交通运输局推行大节点支付、分年度节点支付的模式,即市交通部门先对全市一二级公路建设资金分县市、分线路进行测算,拟定三年“4:3:3方式”支付方案(第一年支付建设资金的40%,第二年、第三年各支付30%)。同时,将测算数据、支付方案与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对接沟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有效化解了地方政府集中出资财政压力大、畏难情绪多的矛盾。

  二是实行三级联动破解征迁难题。征迁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先导条件,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协调县市政府出台征迁政策,调动公路建设沿线乡镇政府积极性。当地将公路建设征迁任务分解后,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采取乡镇出资、县财政兜底或适当奖励的办法,以乡镇为征迁主体,保障征迁资金落实,化解征迁矛盾,争取项目建设早启动、快推进、零干扰。各县市采取多种出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谷城县对303省道一级路征迁采取“235模式”落实征迁资金,即县财政出资20%、乡镇出资30%、施工单位出资50%(交工验收后财政还本付息,利息上浮20%)。对于二级路盛五路、盛赵路,采取乡镇全额出资、县财政奖励20%的办法,推动项目征迁;宜城市对一级路建设采取由乡镇政府全额出资,先行支付,县级财政兜底。二级路由乡镇政府全额出资,县级财政按5-10万/公里标准进行奖励;枣阳市对所有征地拆迁款全额由乡镇政府出资,市政府统筹管理,该市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整合移民、农村水利等资金解决征地补偿等资金缺口4000多万元,6月份一次性开工了3个一二级路项目。另一方面,结合沿线乡镇不同情况,以点带面促开工。如保康马(良)两(峪)路,两峪乡位置偏远,修路积极性较高,但马良镇觉得受益不大,动作慢,导致项目开不了工。掌握这个情况后,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直接与两峪乡联系,鼓励他们先开工、先扩宽路基。两峪启动后,马良镇也被带动起来,促进了整条线路开工。截止目前,马两路近20公里的计划任务已有80%的路段完成了征迁,路基加宽完成40%,类似的做法在不少县市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