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报业:跳出媒体本位融合发展

16.09.2015  12:20

  “推进媒体融合,绝对不能局限于媒体这个圈子、仅仅以媒体人的视角修修补补。”谈起融合发展,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罗春烺说,近些年来,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跳出媒体本位,把媒体融合放到国民经济信息化、人民群众信息消费多样化和政府治理信息化等多维度去定位,发现政策机遇,探寻发展路径,收到了一定成效。

  信息化大潮中做规划

  《三峡日报》多年来经营效益良好,服务地方中心工作的业绩也不错,采编人员对待遇比较满意,从事技术工作和新媒体工作的人员地位相对不高。在此背景下,发展新媒体虽迫在眉睫,但“党报虽老,饭量不小”“新媒虽好,块头太小”,集团上下难以形成共识。

  “我们不得不换个角度看问题,换种方法抓融合。”罗春烺说,2010年,结合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启动编制了唯一的专项规划《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规划》不单纯强调报网融合、发展新媒体等概念,而是把集团当作一个担负特殊使命的企业,对如何推进集团经营管理信息化、纸媒生产信息化、信息传播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清晰规划。

  规划编制过程使得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成为集团上下的共识,并直接带来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推动了经营、管理的融合。引入金蝶ERP全面资产管理系统后,集团经营、采编全体人员都必须在该系统中完成相关工作,这使得集团全部资产都在这个系统中流转运行,全部人力资源都在这个系统中接受管理与考核。在这一系统中,模糊了新旧媒体界限。

  变化之二:在推进纸媒生产信息化中锻炼了队伍。按照规划,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为编辑记者配置移动生产工具,开发远程投稿系统,推行生产无纸化。这些措施让员工感受到了技术进步的好处,并掌握了相应的生产技能。

  变化之三: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地位。各种信息化技术在新闻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让依靠一支笔打天下的编辑记者明白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技术人员与他们一样在媒体中不可或缺。

  服务大局中推融合

  在罗春烺看来,党报集团的融合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技术引领、媒体自觉、党委政府推动的路子。抓住政策机遇,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媒体融合的政治前提。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不把媒体融合简单地看作自己的事,主动争取将其作为政府治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集团定位为党委政府信息惠民的平台、建设智慧城市的推手和推行电子政务的服务商,使集团媒体融合工作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找到了政策,争得了市场。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积极抢抓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三大工程建设机遇,先后通过竞标承接了家政服务网、社区服务网、中国宜昌政府门户网、宜昌发布政务平台、微政务平台、宜昌文明网、市县两级门户网站群等大量项目建设,并获得了后期运行维护资格。

  让罗春烺欣慰的是,这些项目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党报集团传播内容、载体、方式的转变,也使得离报纸而去的读者在享受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依然聚集在党报集团周围,党报集团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推动了媒体融合,在实施政府治理信息化的项目中强化了喉舌地位。

  拓展市场增实力

  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罗春烺也在不断思索媒体转型发展中的问题、障碍。他发现,把“内容为王”片面地看成是新闻为王,以自己的偏好生产内容并单向传播给读者,是传统媒体人信息生产供给的定式,这种定式严重地阻碍着媒体融合推进。因为用户思维要求媒体人必须以更丰富的信息和更个性化的方式满足受众信息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切实做到内容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基于此,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继续强化内容为王理念的同时,对其内涵进行了一些拓展。

  首先,把集团定位为区域性信息服务商,把包括广告信息在内的全部信息纳入内容为王的要求范畴,与新闻生产一样,一同审核、一同考核。

  其次,建立政府服务信息的用户评价机制,让用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评价服务信息的优劣。

  再次,探索新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减少大一统,推行1+N,确保信息内容生产更加个性化,更具适用性。

  经过一番理念创新、实践探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宜昌网在2014年全国政府网站综合考评中首次跻身前20强,连续五年在全省排名第一;三峡宜昌新闻网站日点击量达20万,日均独立访客达7万。在移动端媒体中,三峡手机报达到40万用户,“三峡日报”“三峡商报”和“宜昌发布”三个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分别达到5.8万、4.5万和1.5万,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注册管理的微信总粉丝量达到133866人,“宜昌微政务”成为部门和县市区政务发布重要管理平台。

  在融合发展带动下,目前,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信息传播量、信息覆盖面均远远超过集团纸媒,新媒体营运收入正在成为集团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