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成长江黄金水道堵点 运力提前19年饱和

04.06.2014  12:49

   相关报道: 交通部:三峡船闸提前19年饱和 挖潜空间有限(图)

   湖北最美高速试通车:穿越三峡画廊 途经多景区

  借长江黄金水道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涵盖6亿人口的区域经济增长。这是最近的热点话题。不过,发展黄金水道面临一个现实的约束,那就是三峡大坝碍航这一瓶颈。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扬近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已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目前,三峡船闸已经处于饱和运行状态。

  长期超负荷运营,三峡大坝上船只拥堵成为常态。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发布的《2013长江航运发展报告》显示,去年3月份前后的大致40天中,最高等待过闸时间超过240小时,约合10天。

  针对目前三峡大坝碍航问题,目前有两种主流意见,一是开辟三峡水运新通道,推进三峡第二船闸的建设。第二种则是打造“翻坝”产业。

  三峡大坝如何破航运瓶颈?交通运输部一位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目前各方面就某些问题还有一些争议,需要再协调研究。他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达到真正的畅通,航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构建“海陆空”相互驳接的高效率大交通体系才是关键。

   平均待闸时间超30小时

  来自重庆市交委的数据显示,2011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超过1亿吨,提前20年达到了设计能力,而上行6029万吨,超设计通过能力20%。今年4月三峡过闸量首次突破千万吨。上水平均待闸时间达到60个小时左右,下水平均待闸时间达到30个小时左右。

  这对重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2014年1~4月,重庆全市水路外贸集装箱12万标箱,三峡过闸货运量达到3241万吨,同比增长6%,过闸货运量上下行比例约为62∶3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市与长江航务局、三峡通航局建立了三峡过闸协调机制,以确保其集装箱、成品油等重要物资和外贸物资有限过闸。

  重庆市交委有关人士对本报表示,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将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综合运输格局、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呼吁国家加快三峡船闸新通道前期工作进程,及早启动建设,并通盘考虑葛洲坝扩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问题。

   方向之争

  如何解决?重庆和湖北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向选择:重庆方面希望修建第二船闸,而湖北方面希望采用水—陆—水的翻坝模式。

  翻坝模式由来已久。三峡大坝建成后,川江航运呈爆发式增长,也带来过闸运输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2000年开始,川江货物滚装船舶运输车辆按照临时实行“水—陆—水”翻坝转运方式,就是大坝上游—绕坝公路—大坝下游。

  翻坝为当地带来巨大利益,数据显示,2013年,翻坝转运的货物折合运量为1015万吨,比上年增长15.6%。为了做大翻坝产业,湖北宜昌市已在秭归县投资86亿元建设翻坝物流产业园,并打造一个拥有六大码头的翻坝物资转运基地。

  而对于重庆、四川等长江上游地区来说,翻坝造成运输费用的增长,同时也限制了长江航运的发展,而且不能根本解决三峡运输的瓶颈问题,因此主张修建第二船闸。

  目前,重庆船舶总运力590万载重吨,货船平均吨位2460载重吨,标准化船舶运力占比65%,全市10万吨以上运力企业发展到12家,20万吨运力以上3家,企业平均运力规模实现翻番,达到2.2万载重吨。

  目前,国务院三峡办正在牵头组织开展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和葛洲坝枢纽船闸扩能前期研究工作。而重庆有关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去年启动的三峡新通道建设要求一年半拿出项目建议书,而且倾向于修建第二船闸。